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年節習俗

元宵節

伯公生

二月二伯公生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究竟「土地公」是什麼神呢?祂原來就是「地神」,也就是自然神。我們古代起就已經祭拜地神了。他們以為先有土地,才能生長五穀,有了五穀,方能養活人類,所以對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的念頭,後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了。台灣各地,總以土地廟為最多,有極大的,也有很小的。由於土地公被大家信仰為土地神,所以對祂的信仰就廣又深。除了一般商戶、農戶都有奉祀以外,街頭巷尾、村落林野,到處都有土地祠,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幾乎都是一個形狀,一位白鬍、白髮、笑容可掬的老人。祂的神像造型也定了型,頭上幾乎頂風帽,身材矮胖,白鬍長垂,一手拿元寶,一手拿如意或杖,充分表現出慈祥而溫和的長者的風采。傳說,土地公為周朝的一位稅官,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百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他死後,人民感念他為政的好處,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公的誕生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宰雞宰鴨,虔誠致祭,還要聘演梨園,同慶土地公福壽無窮。

做牙的由來

在中國無論鄉村社里,陌路阡頭,皆有土地廟,大小均有,奉之稱為護土神。土地公最受商人崇受,一年中祭祀最多。早些時候,商人每月初二、 十六,必有祭祀,稱為「做牙」,或稱「牙福」,希望有迎福招財之意。「做牙」之起源,係出於善良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不知有多少年歷史了。古時的「尾牙」,又稱為「尾禡」。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代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鬥、毆打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均畫有獸牙的形狀,以代表各地的標幟。然而,歷經多年之流傳,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面目,例如祭旗之禮的「尾牙」,逐漸因戰爭減少,而被民間所引用,以作為拜祭神明的習俗,並稱為「做牙」。據傳說,古代商場的買賣間的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台灣的工商業界,都盛行在其工廠內,以及商店的牆壁上,奉祀著福德正神、關公等神像,每月初二及十六兩日,必須準備一些牲醴、水果、香燭、紙錢等,向神明們拜祭一番,將其祭品供給員工伙計們食用,以作為加菜,稱為「做牙」。二月初二日稱為「頭牙」,商家多備牲醴到土地公廟為福德正神祝壽之意,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

頭牙食潤餅

台灣風俗,二月初二月這一天,商家都要備牲醴為福德正神舉行盛大祭典。一般商店或家戶,不但要準備三牲,燒土地公金,還要燃放爆竹,為土地公慶壽,並同時拜地基主,拜完以後,家人團食,稱為「食頭牙」,這叫做「做牙」(吃犒勞)。福德正神的祭日,是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兩天,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後的「做牙」,所以稱為「尾牙」。
不過一般農家,則以每月的朔、望(初一、十五)兩天,為土地公的拜祭日。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計、房東、親友和老主顧,這就叫做「造福」。食頭牙要特製一種食品,叫做「潤餅」,其實就是各地常有的「春餅」,係用麵皮烤成薄皮狀(俗稱潤餅皮),裡面捲包著豆芽菜、筍絲、紅蘿蔔、白蘿蔔絲、蒜葉,或豆乾絲、肉絲、蛋片、花生粉等多項食品。有些人又把它稱為「春捲」,老幼均極喜愛,是一種營養特殊的民間食品。社的演變社通常以木做垣,週圍種植大樹,不蓋房屋。以三代的社為例:夏代的社,週圍種松木,殷代的社種枸木,周代的社種苗木。在社的週圍種樹,一
是遠遠望見大樹,叫人油然產生尊敬的感覺;二是為奏功,表示社是祖宗受封有國的紀念。後代為了防火,改用石塊代替樹木。石土同類,無論用石用土,都要在社的高地上橫築一個祭壇,在壇上安放一個木主社神牌。天子的社壇建方五丈,諸侯的社壇多建方二丈五,都用五色土混合築成,社的外面並種排樹為界。社是神明的象徵,小國諸侯被大國諸侯滅亡,但不能消滅小國的社。社稷代表國家,天子和國君都不能離開社稷,有敵人前來進犯,國君有守土的責任,叫做守社稷,戰死在戰場叫做死社稷。春秋時代的社,已經有屋的建築。社屋的作用很多:乾旱的時候,在社屋裡祭天求雨。漲水的時候,在社屋裡鳴鼓退水。日食時,在社屋祭祀祈禱。其他如定期舉行祭祀、國家懲罰叛徒,都在此屋舉行。戰爭勝利,虜獲了的戰利品,也要在社裡獻祭和清點,閱兵時利用社屋為閱兵台。祭社的祭品叫犧牲。天子祭社稷,用太牢做犧牲,諸侯用少牢做犧牲,祭禮非常隆重,有鳴鼓、有舞蹈。春天舉行的祭社叫祈,是祈禱豐年的意思。秋天祭社叫報,是報答社稷的意思。冬天祭社叫「臘」。為何不拜土地婆?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我國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土地廟雖然只是修建在田邊路旁,像個小鴿籠,但它卻是台灣神廟中最多的一種神廟。關於土地公,民間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生前是個為民除害而自己不幸身死的人,死後上天封他為土地神。有的說他是周朝的收稅官,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百姓疾苦,做了很多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他死後,繼任的稅官橫征暴斂,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懷念張福德的好處,為他建廟祭祀,尊他為福德正神。又有人說他是古代的大善人,生前常以自己的財物救濟貧民,而他自己的家財並未因此而減少,他死後被尊為土地公。後人認為土地公的財產是由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因此,今天社會上有許多做生意的,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必定要去祭祀土地公,以祈求平安發財。雖然田頭田尾的土地廟內都有土地公,有些也配祀土地婆,但一般人很少拜土地婆。傳說土地公分財產給人間時,土地婆極力反對,她擔心把財產平分給人間,自己會受窮。她知道,如果窮了就沒錢買好飯吃,沒錢買好衣穿,人們瞧不起,甚至於等將來嫁女兒時連轎夫也雇不到。據說因為她反對把財產平分給人間,導致了社會上貧富懸殊。所以人們就再也不拜她了。

春龍節

在我國文化中,龍的影響十分悠久,涉及範圍非常廣泛。自古以來龍就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它既是祥瑞動物,又是掌管雨水的神靈。對於一個原始的農業國度,龍的神奇作用太大了,它不僅與生產有關,還與生育有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二月二龍抬頭節,與龍在「春分而登天」的觀念有直接關係。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這一天以後,雨水會逐漸多起來,因此這一天就叫「春龍節」。在我國北方地區農村,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每當春龍節到來,在這天早晨,我國北方大部份地區家家戶戶都要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去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稱這種儀式叫「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佈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轟隆隆的雷聲驚醒,因此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人們還傳說,龍於頭年的冬至蟄潭,來年的二月初二抬頭升天,開始行雲降雨。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