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元宵節

元宵趣聞

據說,宋朝時福州有個州官叫蔡君漢,他為了粉飾太平,在元宵佳節來臨之前下了一道命令,即當地百姓在過元宵節時,家家戶戶必須點七盞燈,並強調奪理地造了一些「理由」。當時有個叫陳列的文人,很有骨氣,為了抗議蔡君漢的無理要求,他做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在上面寫了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只知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典故也出在宋朝。據說,當時有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按封建時代的禮俗,不光皇帝的名字、年號不得隨便在別處出現,人們不能隨意稱呼,就連一些官員的名字,在某種範圍、某些場合,也是非避忌不可的。田登當了一個州的「父母官」後,他就要求全州的人一定要避免用「登」字,和「登」同音的字也不准用。他手下有些人還曾觸犯了這個禁令而受到鞭笞。後來碰上燈節要到了,田登頗喜歡觀燈,但他又不願人們用「燈」這個字,因「燈」和「登」同音,犯了他的「諱」。怎麼辦呢?這州官也算有「才」,他別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告示:「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老百姓知道後哭笑不得,但上司之命又不敢違抗,只得稱「放燈」為「放火」。

聽香和偷菜

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從唐代以來就有元宵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做「燈節」。在台灣民俗中,元宵節是個很有意思的節日,當天晚上,除了提燈籠和猜燈謎等活動之外,婦女有「聽香」和「偷菜」的習俗。「聽香」是先在自家神明面前焚香點蠟、擲筶占卜應走的方向,然後出門。在行走的路上留神聽人講話,回家後,再擲神筶判斷所聽到的話和內心祈願的事到底吉凶如何。例如占卜長壽,而聽到路上說到「麵線」,則可解釋為長壽的吉兆。少女們則常常用「聽香」來占卜未來的夫婿「偷菜」則是未婚女子在元宵夜偷取別人的蔥菜,做為婚嫁的好兆頭。俗諺中也有「偷挖菜,嫁好尪」(尪是丈夫的意思)。「偷拔菜,嫁好婿」。通常這樣的「偷」在元宵夜是被默許的,即使下手「偷」的當時被主人發現,主人也是故意吆喝一聲而一笑置之。「聽香」和「偷菜」,為我們的元宵佳節點綴了不少的樂趣。

安太歲

春節期間,台灣地區的寺廟都會為信徒安奉「太歲」,使當年「犯太歲」的人得以保平安,事實上,安太歲、拜斗與解運,真能讓人消災解厄嗎?許多安太歲、拜斗與解運的善男信女,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年到底「沖什麼?」只要有辦法可以「破煞」,都願意嘗試,可見只不過在尋找心靈的安慰罷了。目前廟宇一般採用五星法,以年柱推算信徒是否犯太歲。致在虎年,肖虎的信徒就犯太歲,非得安太歲消災祈福不可。昔日,安太歲是以四柱推算出犯太歲的信徒,到廟宇中求回太歲符,供奉在家中,若有神龕則貼在主神右上方。因為太歲是當年的「年中天」子,是天帝派來監視各方神明行事的「巡察」,神格頗大。所以善男信女務必每月朔、望祭拜,甚至早晚燒香,以保平安。但是,現在安太歲,是由廟宇一手包辦,不但有安太歲,還有太歲燈、太歲斗,服務愈來愈周全,無非是讓信徒心理更加安慰。同時每逢初一、十五,廟裡舉行法會,也造成香火鼎盛的景象,對增加香油錢有不少幫助。目前安太歲的行情不一,由寺廟自行決定,三百、五百、一千都有。畢竟人為疏忽,才是使人噩運當頭的主要,只要自己平時多注意,凡事三思而後行,安太歲、拜斗、解運大可不必,不如自求多福。點亮光明燈在台灣地區,我們稱祈禱膜拜為﹁拜拜﹂,善男信女到寺廟燒香,不外是求福求壽、消災解厄,或求婚姻幸福、生男育女,也求考試及格、閤家平安。信徒到寺廟拜拜時,一般都是先點燭、焚香、供神茶、獻祭品,然後信徒便一邊擲筊、一邊喃唸欲祈求之事,並許下「答謝」的報酬,而後燒金紙箔,便結束拜拜。有些信徒為祈求事業隆昌、家庭幸福美滿,或祈求學業進步、功成名就,除了自行拜拜祈禱外,還請廟祝在神前燈台題名,稱之為「光明燈」。在文昌祠、孔廟、城隍廟殿前的光明燈,往往為參加考試的學生點燃,所以又稱為「功名燈」。每年春節期間,依照習俗,初一全家人都要到廟宇祭拜,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順便報名點燈「光明燈」,迎春納福。一家大小參拜之餘,都會紛紛上幾百元點一盞「明燈」,祈求全家平安,這種點燃「光明燈」的習俗,一年比一年興盛。每一盞「光明燈」都寫上祈求者的姓名,並擇日祭典,將善男信女的姓名寫在疏文裡面,再請僧侶、道士誦經作法,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庇佑與指引,使全家人在當年中得以保平安。因此這些寺廟的光明燈,越點越多,愈點愈亮,造成寺廟特有的現象。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