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年節習俗 > 清明節

清明節

祭祖─慎終追遠

我國一向被譽為禮儀之邦,講求禮儀,是歷代祖先所賴以教導子孫們孝敬祖先的準則。因此,崇敬祖先實為我國倫理道德的根源。祭祖就是倫理精神的具體表現,故自古以來,祭祀祖先的禮俗,乃家族組織中所最重視的,且備極隆重。祭祖,其實就是孝思的表示,有「報本返始」的意義。可見,古來國人對於「生不忘其本」、「飲水思源」這一點,是極為尊重的道德,更藉祭祖的方法來宣揚,假使一個人忘掉祖宗,就會為社會所不齒,這可說是中國人盡孝的美德。祭祖也有團結宗族的功用。中國的社會組織,是以家族為基礎,「百善孝為先」,孝是維繫家族之紐,再由家族擴大而結為宗族,每一個大族,必定建立一個宗祠,每年定期舉行祭祖大典。為祖先立祠膜拜,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傳之一,而且是國人作為慎終追遠,與祖先維繫著精神合一的支柱,同時也肯定人死後的精神永垂不朽,使活在陽間的子孫與死去在陰間的祖先,在靈魂信念上能長相左右。台灣民眾為永遠祭祀祖先,通常各家都要在正廳供上祖傳的「神主」(祖宗牌位),朝夕燒香禮拜,把「神主」當做生靈侍奉,虔誠膜拜。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更要獻茶果,上牲醴、酒菜、粿飯等祭品,虔誠祭拜。逢年過節,祭祖儀式更為隆重。鄉鎮多祠堂一般人家堂上供奉的祖先,大多是最「親」的,如已故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神牌上大都照規矩寫「顯考某某公」或「顯妣某某夫人」字樣。故口頭上對祖先概稱為「公媽」,客家地區則多稱為「阿公婆」。有的人家,則用較大木板做個總牌位,正中央寫某氏堂上歷代祖宗之牌位,有新故的,則在左右兩邊,挨次序填寫上去。年代稍久,子孫漸多,這麼家堂就不得不成為「祖厝」,又稱為「公廳」,逢年過節,回來祭拜的子孫就比較多了。祠堂就比這種「祖厝」或「公廳」有規模、有秩序多了。宗祠的建築形式,大抵比照廟宇,有的更加宏敞華麗。宗祠的管理,大都組織宗親會,由會員捐獻基金,購置田產房屋等,永久生息,以維持每年祭祀時的一切開支,並設置管理委員會,聘請管理人掌管財產以及日常灑掃上香等。在祠堂裡,把安置祖先牌位的神龕分成許多單元,正中是始祖以及歷代有名祖先的牌位,每個宗親的祖先牌位則在兩旁的小單元裡,自成一系,這樣就很有秩序了。宗祠的春秋二次祭祀,是非常隆重的,祭品都是定規,包括四果十二碗、三牲酒醴,在莊嚴肅穆中,彷彿真有列祖列宗之神靈,雲車風馬而來,祭畢還有會餐,俗稱「食祖」。台灣各姓的宗祠,大都清明和冬至二次大祭。

蕩秋千

清明節是春天一個重要的遊藝性節日,打秋千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遊戲。秋千起源很早,南北朝時期即已盛行。據古書記載,秋千原是春秋時北方一個古老部落山戎的發明,后來,齊桓公北伐山戎時,帶回了這種遊戲,於是秋千便在我國中原地區逐漸流傳開來,這是有關秋千來源的一種傳統說法。秋千在南北朝時傳到了長江流域,成為每年寒食清明前後的一種遊戲,從此相沿成俗。到唐代,清明節前後蕩秋千的風俗更為流行。唐玄宗是個出名的愛玩樂的皇帝,每年到寒食節,皇宮中都要豎起許多秋千架,讓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身穿彩衣,隨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從天而降。唐玄宗看得入迷,稱之為「半仙之戲」。清明節打秋千,主角主要是女孩子,秋千上的女孩彷彿手持彩練當空而舞的窈窕仙子,在空中留下一道道潚灑優美的弧線。秋千這個舞台使隨風起舞的女孩成為眾人矚目的對象,成為一件魅力飛揚的藝術品。女孩的天生麗質,就在眾人的贊嘆、艷羨、欣賞的目光中,像花兒一樣燦爛開放。這生命初綻的美麗肯定會讓所有在場的懷春男兒一見鍾情,一朝驚艷,永世難忘,多少浪漫和哀艷的故事,就是在秋千架下結下的情緣。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