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清明節

掃墓方法

掃墓的目的是慰藉祖靈,因此要虔誠奉拜。就如在陽間,會親友一樣,要以懷念心、親切感來相會,若非出自內心尊敬,反而不好。況且掃墓也是祈求祖靈庇佑最好的方法。掃墓時準備花、香、燭、牲儀、紙錢、水果、掃帚、水桶、鐮刀、鋤頭等,把墓園整理清掃乾淨。整個墓園打掃好擺放祭品、點燭、上香、敬果、
獻花等參拜,祭拜後大家一起與先靈共餐,剩下物品一定要帶回家,不可留在墓地。參拜供祭後,全體遺族合掌,表示先祖與子孫心靈合一,慰藉先靈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感謝庇佑子孫平安,祈求保護往後子孫們的幸福。掃墓不可在天未亮時或太陽下山時,更不可在晚上去掃墓,晚上陰氣重,無緣孤魂,浮遊靈多,容易附在人身,受到靈障。因此,掃墓時間最好在上午十時起至下午三時止,為最恰當時間,此時陽光普照,陽氣最重,無機會被靈依附。掃墓之後,要剝紅蛋殼丟在墳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然後焚化銀錢,燃放鞭炮。
客家人稱新墳的第一次掃墓為「開青」,要挑過好日子,開青的祭品包括艾粄、紅粄、發粄、牲醴、金香燭炮等,更要準備一枝有根有尾帶葉的竹子,象徵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培墓習俗

培墓也是民間俗稱的「掃墓」,意謂修墓與祭拜,一般習俗,祖先的墳墓相當於活人的住屋,若任其破壞衰廢,雜草叢生,則子孫不但心寧難安,也恐間接影響後代子孫的興衰。因此,每年一度的清明節,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若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以金粉、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祖墳整修完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就在墓前和后土前供奉牲醴,或十二色菜蔬和粿類作為祭品,祭品擺好後,先向后土參拜,后土是墳墓的守護神,祭後再燒香拜墓,禮拜完畢,先燒「刈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給祖靈,燒完金銀紙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在收供品離開之前,要將雞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以示新陳代謝;同時,將紅龜粿和艾草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吃,稱為「分照墓」,意味著「祖德流芳」。台灣民間習俗,若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均點「姓氏燈」。在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帶回家中,把燈放在祖先靈桌前,相傳這種姓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分照墓清明節掃墓的第一步驟是除草,拿鋤頭或鐮刀剷除墳墓周圍叢生的雜草,以紮草掃淨墓碑前石案或空地。傳統的墳墓是用土堆所覆蓋,根本無法承受雨水的長期侵蝕,或者,是人為的破壞,日積月累,總會造成泥土陷落,因此,必須利用祭掃時加以填補,重新整頓修飾,讓往生的親人有個溫暖堅實的家,這是「培墓」的重要手續,完成了它,才算真正的「功德圓滿」。然後點燃香燭,供上祭品,插上鮮花後,人人手持馨香膜拜,默默訴說家況,並祈求先祖護佑。等祭拜過後,則在祖墳前燒銀紙,而且,還要祭拜「后土」,並焚燒金紙,主要是向這位守護神報備,順便請求多多照顧其先祖。至紙錢燒盡成灰時,圍著灰燼倒酒一巡,這就叫做「奠酒」。
至於「壓墓紙」,就是將長方形五色紙,平鋪放在墓上,並用小泥塊壓著,其中涵蘊房子更換屋瓦的意思。然後將供品分給家人吃,並將蛋殼灑在墓上,唸著「好事來,壞事去」,祈求祖上降福庇蔭,使後代子孫能平安順遂。其實,也是作為子孫來培墓的證據。祭拜過後,將所祭拜的發粄、艾粄、紅粄等分給墳地附近的小孩,主要是希望於當地放牛的孩子們,不要破壞祖墳,幫忙照顧。在早年生活較貧困,當有人掃墓時,附近居住的小孩都會在一旁等候分發祭品或硬幣,這叫
做「分照墓」。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