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客家禮俗

歲 時

二、節慶
歲時節慶就是分佈在一年四季的各種節氣,最有民的是我國傳統上所謂的24節氣。客家習俗,新正、上元、天穿日、3月節或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立冬、冬至、尾牙,均有或繁或簡的行事,即屬歲時節慶;而這些歲時節慶是屬於整個族群的,或多或少都會牽涉到這個族群成員的生活。
地方的歲時習俗,反映著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事象。同時也表現出綜合的文化意義,以及文化要素和文化價值兩方面。
文化要素含有:對神明及祖先的祭祀,節令的敘情、娛樂和競技,節令中的避忌。
文化價值:為景仰先賢的豐功盛德,為崇尚固有的民族正氣,為表「慎終追遠」的思親之心,為發抒鄉黨聯歡和親友款敘之情。
客家人歲時習俗的行成內容,包括:全國性的傳統信仰,地方性神明和雜神崇拜,及傳統的信仰,地方性神明和雜神崇拜,及傳統的歲序節俗,常受時間及空間的影響而有所差異。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以農曆按月順序略述如下:

(一)正月初三至初六之間-春季六堆義民爺
六堆當地於清康熙60年(1721)因朱一貴起事,當地的客家人因而組成保鄉里之義軍,爾後將殉難者安葬在由閩浙督總所建竹田鄉西勢村之義民亭,於1958年改稱「忠義祠」,為六堆客家人之信仰中心,每年春秋皆有祭典:義民祭雖然曾經有祭祀孤魂野鬼或族群先烈的爭議,卻是六堆地區客家墾拓過程與保鄉衛國的精神象徵,義民祠也是當地居民休閒娛樂以及議決重大問題的公共領域空間
(二)正月初三至初六間-新社迎九庄媽
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初六間,台中新社會依傳統迎「九庄媽」,其為早期的神明會之延續,屬於角頭性活動,為當地客家聚落的重要民俗活動。
(三)正月初5-出年架
在客家傳統中意思就是年假到這一天結束,必須要馬上邁入正常生活,也有稱之為「開小正」。於六堆地區有「火燒門前紙」的習俗,但也有些於初三就開始燒門前紙,其作法乃將除夕前製好的「門前紙」,在除夕當天粘貼於門之左右(封門),一般在年初五撕下焚化,表示迎門神復工,與閩南人「初五隔開」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的習俗相仿。
(四)正月初六-定光古佛祭
定光古佛又稱燃燈祖師、錠光佛,原為汀洲人所供俸之神明,於台灣於彰化、淡水皆有廟宇,其中尤以淡水鄞山寺保存最為完整。
(五)正月初七-七元日
俗稱「人日」傳統客家習俗為:「稱人日為眾人生日,家家做湯糰,製煎餅。」;乃於當天早上將菠菜、芹菜、茴香、蒜、蔥、韭菜、芥菜、白菜、等七樣蔬菜共煮而食,稱之「七樣菜」,相傳食用之後有財利可獲,會變得較勤奮、聰明、精於打算。
(六)正月初九-美濃迎聖蹟
客家人如於這一天沒有祭拜天公,則會製作紅粄與發粄,為天公暖壽,而於美濃於正月初九有一項「迎聖蹟」的傳統習俗,其也就是所謂之敬惜紙字的活動,將任何寫上文字的不用之紙,集中於聖蹟亭中焚毀,這項惜紙敬字的習俗,反映出客家人重視讀書功名的價值,在客家聚落經常可以看到這類的惜字亭建築,如桃園龍潭的聖蹟亭頗具規模,也舉辦相關的藝文活動與民俗慶典活動。
(七)正月14日-美濃祭竹扶人
其為美濃龍肚里之戰神廟,因黃教之亂時一神明助六堆客家人退敵,而將助戰之神稱為「竹扶人」,而當初顯聖之日為夏曆正月14日,因此將是日為祭拜「竹扶人」之日,也反映客家墾拓過程的艱辛歷史。
(八)正月15日-上元盛典新添丁
正月15日為客家人祈求添丁的重要節日之一,於北部客家人間更有「正月13,開燈添丁日」之傳統,而於南部六堆則有作太平福之活動,主要向福德正神祈求新的一年保佑平安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是具有南北地方差異的客家民俗祭典活動。
(九)正月16日-掛紙
每年元宵後為客家人掃墓的時間,客家人稱掃墓為「掛紙」,其乃因墓碑掛墓頭紙,后土掛金紙而得名;1960年代以降,由於社會變遷的影響,有些客家人則將掛紙時間從元宵節之後到清明節之間皆可進行。
(十)正月20日-天穿日賽山歌
客家人相信夏曆正月20日為女媧氏補天之日,因此稱此日為「天穿日」或「天川日」,而認為這天所賺的財務會漏失烏有,因此在傳統習俗上,這一天客家人不從事工作,休息一天,然而為了配合現代工商都市化的社會機制,也必須上班工作,不能隨時放假;戰後於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曾經在天穿日舉辦客家山歌大賽,其中以竹東最為興盛。
(十一)二月下旬-潮州迎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為客家人的守護神,而潮州當地的三山國王廟更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而一般來說客家人與福佬人的宗教信仰方式,兩者間很大的不同是客家人較少出巡遶境,相對福佬人對於此方面比較重視。
(十二)2月25日-三山國王聖誕
一般都以夏曆2月25日為三山國王之聖誕,部分地方也有以夏曆2月15日為誕辰。有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眾多紛紜,但隨著客家與福佬人之間的同化,三山國王的信仰已逐漸衰微雖然三山國王廟是客家聚落才在的象徵,隨著社會的變遷與人口的遷徒,祭祀者並不以客家為限,三山國王廟的附近地區也不見得都是客家聚落。
(十三)4月8日-佛祖誕辰
客家人會於這一天吃鼠麴草至承德草粿以及米篩目,有保健並增強抗體的功能,且也會於這一天把家中容易長蟲蟻的地方,貼:「佛生4月8,蟲蟻嫁別家,嫁到深山去,永遠不回家。」的紙條,以驅蟲蟻,然而在較傳統的客家聚落或可以見到類似作法,都會地區的客家人與年輕一輩的客家人已不再當日張貼。
(十四)4月8日-美濃劉公聖君祭
於高雄美濃鎮東門城樓附近的劉公聖君廟,為台灣少見的蛇神信仰,而其傳說也眾多紛紜,之中以漢高祖劉邦為蛇神之典故,較為人所接受。
(十五)4月22日-觀音鄉石觀音出土祭
桃園縣觀音鄉之甘泉寺供奉石觀音,相傳為山洪後於石堆中發現,且相當靈驗。當地客家人除觀音誕辰祭日更將石觀音出土日也歸為祭祀日之一,由於在北部客家聚落,為為地方祭祀圈的民俗祭典活動。
(十六)5月5日-端午節
客家人視端午節為年中之團圓日,因此依照傳統習俗,外出遊子皆要回家團聚,這項節日意義與閩南人過端午節的主旨功能有所不同。
(十七)6月6日-田頭伯公的祭祀
客家相傳於這天曝曬過的東西容易保藏,不易被蟲蟻蛀蝕,而當天更以祭祀「田頭伯公」來感謝其的保佑,並拿新米來做祭祀為重要的習俗之一,而田頭伯公為客家農事耕獲的守護神。
(十八)7月27日-新埔二十七公墓祭
為「台灣民主國」瓦解後唐景崧麾下逃到新竹新埔的士兵,為當地居民所誤殺,鄉人乃將之合葬一起供奉為「向義二十七公」,於每年夏曆7月27日為例祭日。
(十九)7月初一-中元普渡祭孤鬼
今新竹新埔一帶一些客家庄,仍保有:「初一義民廟,初二新埔街土地公,初三內壢三元宮,初四芎林柵門口,初五竹東,初六二重埔…。」的習俗。
(二十)7月18至20日-義民節
枋寮義民廟又民「褒忠亭」,創建於乾隆53年(1788),是桃、竹、苗客家人最高的精神信仰中心,全省各地的義民廟也多由此分香出去,在義民節當天也都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義民節為客家人重大的祭典之一,也為客家人精神的表徵,而其活動內容包括「豎登蒿」、「神豬普渡」及「謝燈腳」等。而各地分靈廟也都會於此時間前後舉行盛大祭典。
義民節普渡起源於清道光15年(1835),桃、竹、苗附近各大庄為了紀念義民們的義行,由各大庄輪值祭祀;每個村庄隔15年輪值一次,義民節的由來,最早可以溯源到清乾隆53年(1782)的林爽文事件,新竹一帶的客家人與盜匪抗衡,死後被地方人士將其屍骨合葬,稱為「義民塚」,到了同治元年(1862)發生戴潮春事件,新埔一帶的客家人再組義勇軍,捍衛鄉土;事後,鄉民便為這些犧牲勇士的合葬之地,建廟祭祀。義民爺也成為台灣客家人獨具的信仰。台灣南部的旗美褒忠義民廟,分香自新埔枋寮,每年新埔地區舉辦盛大的義民節時,旗美義民節都要回到祖廟謁祖進香,該廟一年一度的普渡,就延至7月29日舉行,旗山、美濃、杉林、高樹等地的客家人,都盛大餐與其事。全省義民節活動大致包括有:大湖、平鎮、新埔、三灣、埔里、中寮、甲仙、旗山、美濃、吉安稻鄉、吉安永興、關西,甚至台北市的義民節也是都市客家人的重大節慶。
(二十一)8月後-秋收平安祭
這天客家人會演戲供以酬神,稱「做平安戲」,此外另有「秋祭」此即為掃墓,但隨著社會變遷的影響,傳統所舉行的「秋祭」已失落不再。
(二十二)11月14日-六堆忠義祠秋祭
六堆地區為南部客家人重要的聚集地區,昔日因朱一貴起兵,六堆地區客家人組成義勇軍抵抗,而亂平建忠義亭日後修繕成今之現況,每年夏曆11月14日都以三獻禮祭祀。
(二十三)11月20日-苗栗范苟伯公祭
當地相傳被稱為范苟伯公的范苟,為南苗起事之抗清義士,於當地香火鼎盛,於例行祭典當日,經常上演客家大戲,吸引眾多客家老人駐足觀賞。
(二十四)12月25日-入年架
相對於「出年架」、「入年架」即是指從這一天起開始進入新年時期,相關習俗不外乎不准打罵、摔壞物品、不說不吉利的話等。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