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官大帝
另一方面,臺灣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廟宇的建立,往往分布於客民拓墾相關區域,且多建立於「漢番」關係較和緩的平埔族區域,論者認為此乃客家人欲豎立一位階崇高、各族群尤其是平埔族人能夠接受的信仰,以化解、替代標誌我群的三山國王等信仰所代表著的緊張族群衝突有關,註6.也就是說具有和緩衝突、調和族群的功能性。 註7. 不過就新北市新店安坑內五張庄的潤濟宮來說,此種具「族群融合」神奇的說法恐不適用。潤濟宮為漳州客屬移民所建立的三官大帝信仰,當時先民祀奉的三官大帝,具有地方守護神性質,傳說其能庇佑五穀豐登、四境平安,並能防兇番侵害。 註8.先民得三官大帝保護繁衍生息,積聚成庄至今,因此潤濟宮乃成為安坑地區內五張庄或內五庄第一大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林美容,〈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頁95。 4. 黃榮洛,〈台灣客家人和三官大帝廟〉,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頁315、316。 5. 黃榮洛,〈台灣客家人和三官大帝廟〉,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頁318。 6. 范明煥,《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222、223、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頁134-143、黃榮洛,〈台灣客家人和三官大帝廟〉,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頁316、317。 7. 此「促進族群關係」之說雖可在桃園南部霄裡社的案例得到切適的解釋,但若從新北市新店「潤濟宮」案例來看「三官大帝」卻有相反的作用--「鎮番」、「防番害」。 8. 此據〈潤濟宮建設沿革誌〉、及大正五年 (1916) 所立的「潤濟宮中興碑銘」所記:「茲我安坑內五張庄,當未成庄以前,林密谷暗,山南一帶兇蕃攀踞,風土未純,民屢受困,咸謂不藉神力,不能安居樂業,以保境而庇民乎。從茲假堂而尊奉三官大帝,始於當嘉慶年間,向後凡遇防蕃災厄,每禱必驗,庄民深信賴之……」。參見尹章義,《新店市誌》(台北: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1994),頁120。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