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公/土地公
部分土地伯公的供桌下會供奉一尊虎爺,可能與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或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有關。常民文化認為虎爺能「咬鬼鎮邪,也會咬錢納財」,因此也算是招財的神祇。 在傳統民間信仰中,土地公神格位階偏低,是僅掌理一村庄、聚落的「社神」,其神力在於保佑庄民平安、莊稼豐收、不受疾病災禍侵擾等,是一般最常見的漢人信仰,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不過在近代工商業發展下,人與土地的關係改變,鄉村轉化成都會,社會職業結構產生變化,農業式微換作工商服務業當家,社會風氣亦轉趨功利化,傳統土地公的信仰受到社會變遷的挑戰,但土地公傳統的信仰中保境平安、祈福之功能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是常民所祈求的,因此現代的土地公廟信仰之重要性或許不再,但也不至於斷絕。尤其一般漢人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下,對掌理四境的土地福德正神,也衍伸出「財神」的神格,因此現代的工商社會仍崇信土地公,且不乏有土地公廟以「求財」作為主要號招。從傳統農業「社神」衍化成工商服務業的「財神」,這未嘗不是土地公信仰的現代化肆應。 此外,在台灣的墓區,也常可見到作為墳墓守護神的土地公,顯然的這應是從守土的后土概念衍變而來,通常這類的守墓土地伯公的造形是右手拿柺杖,枴頭綁著個葫蘆,左手拿金元寶,希冀其能守護墓園四境不受盜墓、濫葬等侵擾,部分大型的墓園、納骨塔還會豎立大型的土地公立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彭紹周,《臺灣道廟誌,第三輯》(臺北,中華道教文化服務社,民國78年),頁32。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