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女媧娘娘/天穿日

 
 
「女媧娘娘」為一般漢人常見的民間信仰,源自於中國歷史上古「女媧補天」以拯救萬民的傳說。民國九十九年行政院客委會將女媧補天日──農曆正月二十日「天穿日」訂為「全國客家日」,因此標誌出鮮明的客家意識。
 
女媧是中國歷史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帝,一般在民間信仰與文獻中又稱為女媧娘娘、女媧氏、女希氏、媧皇、地母等。女媧的信仰起源甚早,先秦古籍《山海經》即有紀載,註1.漢代開始便有立祠祀奉,祂相關的故事見於西漢《淮南子》卷六〈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唐代的《史記,補三皇本纪》則對女媧的事蹟有進一步的闡述: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徳。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葢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類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氏沒,神農氏作。……一說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民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合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吞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因此可知女媧的傳說與信仰直接聯繫到中國上古的神話,認為祂人首蛇身,是上古三皇中的地皇,制定音樂(笙篁)教化人群,補天、治水,以利民生。
 
在近代中國的民間信仰中,女媧的信仰內含有所增補,被奉為「地母」,則可能來自民間的鸞書。如光緒九年降鸞的《地母經》云:「地能生萬物,如母養群生,慈悲德方厚,廣大無此倫。混沌初分後,媧皇制人倫,乾坤合其德,兩儀妙生成。從此地母神」。 「地母」又有「無上虛空地母」、「大道玄虛地母」與「無上虛空地母無量慈尊」等尊稱。
 
此外又有伏羲與女媧是夫婦的說法,如同是光緒九年降鸞而成的《地母真經》謂:
 
盤古初分我當尊,陰陽二氣配成婚。萬物本賴風和雨,開堂先念地母經。上奉高真親歡喜,下保萬民永安寧。地是地來天是天。陰陽二氣緊相連。統天統地統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坎離震兌當四柱。乾坤艮巽是為天。地母本是戊已土。包養先天與後天。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聾我啞配成雙。神與氣和化天地。氣與神和產賢人。 
 
則似指盤古出生時已有女媧的存在並執掌大地、又伏羲與女媧成為了夫婦,這可以說是傳統的傳世神話的變異。
 
而在臺灣一般的民間信仰的闡述裡,女媧則是以人類之母的形象傳世,相傳祂用手捏黃土創造了人類、制定嫁娶禮儀、制作笙簧。既而共工氏(水神)與祝融氏(火神)在戰爭時,將天撞出一個大洞,造成地裂天崩一片蠻荒混亂,女媧不忍人類遭劫難,於是煉取五色石以補天,解救芸芸眾生。因此女媧成為人類的始祖,並且延續人類的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這些神話傳說大致都反映出人群對大地的崇敬、並將大地擬人化為母親,形成一種對土地、地祇、后土、母親等崇拜雜揉在一起的的信仰。 註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意指女媧死後其腸化為十位神祇。
2.以上參考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臺北:仇德哉,1985),頁37、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女媧娘娘」詞條(黃俊程撰寫,98年9月9日更新)。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