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板橋接雲寺

板橋(擺接)地區最早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廟宇應是漳人「十三庄」一同恭立的「慈雲巖」,位於中和南勢角柯子崙牛埔石壁湖的山上,相傳建於清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由於地處僻郊參拜不便,因此板橋林家便出資立廟,每年由慈雲巖恭請觀世音菩薩駐駕擺接庄兩、三個月,此可謂接雲寺信仰之前身。註6. 「慈雲巖」於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 毀於漳、泉分類械鬥,惟當時觀世音菩薩被迎駐擺接,金身得以倖存,為此眾信士籌議在板橋建廟供奉,由板橋林家「源記」紳士林國芳出面勸募建廟。但接雲寺建廟的確切年份與過程文獻資料卻有不同的說法:

一據接雲寺廟方的說法及民國八十年立之「擴建工程碑誌」所述,咸豐六年時(西元1856年) 公推板橋林家「源記」之林國芳將「慈雲巖」神像恭迎至擺接庄舊城西北隅處建廟供奉。廟於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起建、於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裝置大殿神龕,一直持續至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方落成,歷時十二載。註7.

一據現今接雲寺廟內三川殿前之廟匾、及三川殿前石獅與楹柱均留有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之落款來推斷,咸豐七年已建廟安座。

而根據日據時期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的宗教調查,卻與上述現今廟方的資料有些出入。調查表示接雲寺是由林國芳於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 年三月八日發起勸募、八年的一月十一日起工興建、九年一月十六日落成安座。如此顯示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便已建有初步規模的廟宇,因此接雲 綜上資料可知,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左右,至遲九年,擺接便已建有初步規模的觀音廟,廟名「接雲」,乃指「承接慈雲巖香火」之意。註8. 此後廟中整修可能一直在持續,遂留下同治年間落款的神龕與楹柱。

不過十年後,接雲寺卻面臨改建的壓力,一說舊廟宇狹隘不便祭拜、註9. 一說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 板橋林家欲在三落大厝旁擴建五落新大厝,而接雲寺正處計畫畛域內。於是林家遂與附近胡姓地主易地,將「接雲寺」遷移至舊城西南隅胡姓的土地上重建,即現今之廟址。註11. 據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日人的宗教調查所述此次易地重建的倡議者為擺接堡十三庄總理林新傳,註12. 在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 二月三日被舉為董事並向民間募集重建資金四千兩百元重修, 如此接雲寺在光緒年間的重修究為何時動工,乃有不同之紀錄。此次重建在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 完工,板橋林家之臺灣墾撫使者林維源獻有「普陀在是」匾誌之,註13. 同時並增奉永定胡氏家族所供奉的「定光古佛」於廟內。

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 接雲寺棟樑朽腐,由前清特授台東都閫(墾)府劉嘉輝與管理人林清山倡議重新修造,由劉嘉輝任發行人並募資四千五百円,註14. 聘請外員山庄的漳派木匠師陳應彬(彬司)築建,改為三門殿堂,為前後殿二殿格局,左右兩側為護室,寺前闢有廣闊的廟埕,奠定了今廟的雛形。其中三川殿架內長枝八角蜘蛛結網藻井,是全臺木構架屋頂建築裝飾之代表作。該修建於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完工,舉辦祈安建醮慶祝。

光復後,接雲寺民國三十九年因脊樑朽壞,由管理人板橋鎮長林宗慎先生倡議修建,聘請彬司之子陳和由設計,至四十二年大殿及右側廟室竣工,其中大殿棟架兩側斗座上飛天仙人之木雕,在臺灣寺廟建築中相當罕見;民國四十八年由李建生裝修佛像六十三尊,新雕佛像七尊;民國五十一年修整屋脊、右側靜房、聖王殿、及開漳聖王公座位油漆等,於五十三年整修完成。同年管理人板橋鎮長劉順天倡議,重修左側關聖帝君座殿及室房等,至五十五年完成。民國五十八年廟宇彩繪,七十年增建鐘鼓樓,七十六年擴建金亭、拜亭、牌樓、圍牆等,八十年完成。民國八十九年重新廟宇彩繪,九十三年大寮(廚房)重修,九十四年大殿增修蓮花木雕柵欄等。註15. 目前接雲寺的建築是坐擁五門、前後兩殿、左右兩護室之大寺廟格局,廟前除廟埕外還有柏壽公園,由此可知早年廟址占地廣闊。而廟方雖經歷多次重、增建與整修,但咸豐年間新建時的聯柱,及同治、光緒年間題贈的匾額仍留在殿內。註16.

現在與接雲寺緊鄰之右側另有「大眾廟」、「福德祠」兩小祠。「大眾廟」是奉祀泉漳分類械時亡故的漳籍先民,被尊稱為「大眾爺」,陪祀有文、武將、范謝將軍等神。該廟原為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 建,多次遷建後,於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 移祠現址,現廟為民國六十五年重建。至於「福德祠」乃奉祀本境土地神。兩間與接雲寺相連的廟宇規模都很小,但似乎並不隸屬於接雲寺。

接雲寺的管理最初是董事制,日據時改管理人制。早年的董事或管理人似均由板橋林家出任出,這可能與該廟由林家倡議募集所捐建有關,但光復以來管理人便改以板橋鎮長兼任,直到民國六十年行政院令地方首長不得兼任管理人,方舉薦出板橋鎮民代表會主席朱茂陽擔任。管理人制一直持續至民國七十五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才被管理委員會及其主任委員取代。註17. 接雲寺的現任住持為如法法師,但一般廟務則由管理委員會維持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6. 參見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1、接雲寺網站。又據《板橋市志》謂慈雲巖建於雍正年間,參吳基瑞、盛淸沂編纂,《板橋市志》(板橋:板橋市公所,1988),頁949。
註7. 參見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3、172、及接雲寺網站
註8. 慈雲寺三川殿後迴廊柱咸豐七年丁巳(西元1856)所留楹聯云:「枋橋為渡迷津,南海流源通擺接;蘭若誰同勝境,北淡地惟有慈雲」。則明確點出與慈雲巖的深厚歷史淵源。
註9. 見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的調查。參見網頁
註10. 參見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3、172、吳基瑞、盛淸沂編纂,《板橋市志》,頁949。
註11. 林國芳因涉及咸同時的漳泉分類械鬥,為官府所不容,心急而逝。
註12. 見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的調查。參見網頁
註13. 參見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3、172、吳基瑞、盛淸沂編纂,《板橋市志》,頁949。
註14. 見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的調查。參見網頁
註15. 以上參考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1-17、57、58、120、127、172、173。接雲寺網站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新北宗教之美網頁。另按日據大正四年的宗教調查,接雲寺在明治卅五年(1902) 曾有重修,但未見於上述的各類介紹資料,參見網頁。而現今(2013) 接雲寺仍有修建工程在進行中。
註16. 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41-149。
註17. 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72、173。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