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板橋接雲寺

接雲寺是板橋地區擁有悠久信仰歷史的佛教廟宇,因主祀「觀世音菩薩」,故常被稱作「觀音媽廟」,其祭祀圈範圍是漳州移民所建立的「擺接十三庄」,為板橋地區祭祀範圍較大的廟宇,也是當地信仰的中心。註1.

「觀世音菩薩」是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最常見到的佛教神祇,一般常民對祂有多種稱法,如「觀音」、「觀音媽」、「觀世音」、「觀音大士」、「大士」、「慈航大士」、「白衣大士」、「觀音佛祖」等,所指均同。在傳統的佛教教義中,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註2. 為襄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發願度一切眾生,而以各種菩薩相現身。在明清以來中國的漢化佛教與民間信仰雜揉的淨土文化傳遞下,成為慈悲為懷、聞聲救苦、救苦救難的化身,也因為祂具有母性慈暉的性質,所以造像絕大多數以慈悲博愛、度化一切有情的中國女性母親的形象出現。明清以來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已深入常民的社會文化中,致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俗諺。

觀世音菩薩的神格位皆頗高,但信仰也深入常民文化中,其信仰的一大特點是祂有眾多的「法像」化身,也因此具有各種不同的法力或功能。接雲寺目前供有四十六尊觀世音菩薩神像,大致有「坐像觀音」、「思維觀音」、「送子觀音」、「圓光觀音」、「媚態觀音」等九種法像呈現,而廟中主神鎮殿觀音的造型則是髮髻高束,中插如意形頭飾,上戴風帽,身披長巾,赤足端坐於蓮花座上,左手持金剛經,兩側並立有善財與童女兩尊者。註3. 不過接雲寺所祀奉的觀世音菩薩造像全為上漆金身樣貌,多為莊嚴隆重、福態的造型,似乎缺少一般民間所流傳的「白衣大士」慈悲造型的樣貌。

接雲寺除了主祀觀世音菩薩,上有配祀、同祀多位神祇:在大殿正中,觀世音菩薩的主神龕之左,同祀有定光古佛;右則同祀祝生娘娘,兩旁牆壁龕則供有山神、護法及十八羅漢。「定光古佛」的信仰源自於宋代,佛之俗名為鄭自嚴,在汀州武平南安巖結尾隱居,曾有收猛虎、巨蟒之神通傳說,圓寂後鄉民供奉建祠,官有敕封,向有祈雨靈驗、顯聖助退賊寇的神蹟,因此在福建閩西香火頗盛,汀州地區更是以祂為守護神。接雲寺所供奉的定光古佛像高約三尺,傳聞是胡漳偉家族由原鄉來台時所攜,作為保護神供奉,之所以在主殿會同祀定光古佛則牽涉到建廟歷史中汀州永定胡姓協助易地的往事。而註生娘娘掌理生兒育女、妊娠保胎,在現代公衛體系未建立之前生兒育女往往是攸關產婦性命之事,也因此社會上有信奉的需求。

大殿兩旁建有東、西配殿,則配祀關聖帝君、開漳聖王。關聖帝君也是漢人常供奉的神明,常民欽佩其忠義,不少職業也視其為守護神。接雲寺的東配殿「帝君殿」除了祀奉關聖帝君外,其部屬周倉、關平亦一同入祀。至於開漳聖王的崇奉則應與板橋地區為舊時漳州移民建立的「擺接十三庄」核心,因此來自漳州原鄉的板橋林家會供奉這漳州籍移民所共同供奉的神明。東配殿(左)「帝君殿」左前有一側廳,供奉延平郡王,其前則是做為點光明燈、太歲燈使用的太歲殿(左前側廳);西配殿「聖王殿」由前方亦有一側廳,供奉統境尊王,也就是土地神祇,其神案下則供俸有虎爺。側聽的前方也有設置太歲殿(右前側廳)。註4.

此外東配殿之後有一左廂房,為「祖師殿」,未設香爐,一般信眾不會進入上香。所謂祖師殿是指其供奉歷代祖師及住持畫像、牌位或照片,如第一代臨濟宗法脈傳人妙蓮長老、第二代善明等法師,已彰先人艱辛維持之功。註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板橋地區有兩大古老且香火鼎盛的廟宇,一為接雲寺,另一為祀奉天上聖母的慈惠宮。慈惠宮現在的香火可能還叫接雲寺略勝一籌,但在日據時期之前,接雲寺的規模與信眾卻遠超過慈惠宮。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 《板橋街誌》載「本寺主神為觀世音菩薩,合祀神有二十八尊,僧侶有二位,廟祝一位,信徒有40,425 名,建物坪數175.8 坪。而同時的慈惠宮,除主神為媽租外,合祀神有五尊,廟祝一位,信徒有12,351 名。上文摘引自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臺北:板橋接雲寺管委會,2007),頁16。
註2. 「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與其左右的兩協侍,左為觀世音菩薩,右是大勢至菩薩。
註3. 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26-30。
註4. 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20。
註5. 康諾錫,《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頁127。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