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端午節

端午節

龍舟競渡

端午賽龍舟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水上競技活動,在有些地區它又稱「划龍船」或「龍舟競渡」。賽龍舟「起於越王勾踐」。春秋末期,越國和吳國打仗,越王勾踐戰敗被俘,他在吳忍辱負重三年,終於贏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而歸國。他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恨。而在雪恥過程中,他五月五成立的水師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這種堅強的毅力和決心,感動了不少的人,後來人們效仿他,以五月五這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幾種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二說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吳、越都處江南水鄉,河湖交錯,民間習慣以舟代車,都很有條件形成競渡之俗。所謂龍舟者,首尾具龍形,長可三五丈,狹長如筆,舵窄僅容二人對坐,底尖,輕巧便捷,滑行如飛,各船有十餘人分兩排同向坐,各執短槳,如百足虫。船尾一人執梢,指揮進退。船上另有三人,一執旗、一擊鼓、一敲鑼,以助賽威。今天,賽龍舟作為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幾乎遍及大江南北,各地華僑,人們對賽龍舟奪錦標更是十分重視。特別是農村,他們說:「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條船。」據說,奪標歸來,使村名大振,而且還會帶來豐收與幸福。

端午包粽子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很多,其中以「紀念屈原」是最為普遍的說法,迄今為止,此說法也是影響最大、最深入人心的。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般事跡,是為紀念二千多年前,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之死的。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每年五月初五都到汨羅江邊去祭弔。人們用竹筒盛滿米飯作為祭品,划船投入江中。屈原救國的願望破裂,極度憂憤悲痛,乃於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大家聞訊,紛紛趕著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縱影。這便形成了
每年此日包粽子、賽龍舟的起源。《續齊諧記》中一個故事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飯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遇見屈原顯靈,說往年人們祭我投入水中的米飯,常被江中蛟龍吃掉了,今後如再祭他,就請用蒲葉將米飯包裹,外面再纏上五彩的絲線,蛟龍就不會再搶吃了,因為蛟龍是怕五彩絲線的。從此就有了每到端午節,民間都要包粽子的習俗,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這個風俗發展以後,在端午節這天,有人用五彩絲線或彩帶紮在手臂上來避邪驅災。

艾草、菖蒲

艾草、菖蒲均為仲夏時品,端午節物。農曆五月有「蒲月」之稱;端午又有「艾節」、「蒲節」之稱。艾草和菖蒲都是藥用植物,也是端午除「五毒」的。五月正是艾草、菖蒲長勢最旺的季節,這給人們避邪、驅「五毒」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艾草,亦稱為艾蒿、艾子、白艾、家艾、五月艾,菊科,多年生草本藥物植物,味馨而清。中醫艾入藥,功能是暖子宮、袪寒濕,將艾葉曬乾搗碎成絨狀,可用於中醫炙法治病。燻點乾艾,可驅蚊蠅。民諺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是由於盛夏即將來臨,正是多雨潮濕、細菌孳生、人易染病的季節,這時借助艾草和菖蒲進行保健。另外還有用艾葉編紮成「艾虎」避邪。艾除了避邪之外,還能製酒,並還能做成艾糕。菖蒲,又名「水劍」,天南星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本草經》云:「菖蒲主治風寒溫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久眠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在醫藥上有其實用價值。在「辟五毒」的習俗中,菖蒲與艾一樣要懸掛於門前,以借助它們自身的濃烈氣味,驅逐邪氣,消除病毒。因菖蒲的葉子狹長、頭尖,其形狀恰似一把利劍,古人認為將它掛在門楣上,鬼怪就不敢上門騷擾了,說明鬼怪是怕這種「利劍」的。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巫術行為。

五月五插艾掛蒲

端午節在門上插艾掛蒲的風俗,歷史已經很久。這天早晨,天還沒亮青年男女要到野外去和露採艾割蒲。東方剛放亮,懷艾抱蒲而歸的人們就把整理好懸掛在門上。經過這一裝飾,房門上翠綠清新,室內艾香飄逸,沁人心脾。這天為什麼要插艾懸蒲呢?傳說,從前是為了避邪除祟的。門上掛的艾,紮得像戰馬的形狀。菖蒲的葉子,又像鋒利的長劍。據說可以讓英雄鍾馗騎上戰馬,舉著寶劍,去捉拿害人的惡鬼。上面是個古老的傳說。可是有人考證,插艾掛蒲,是和採取草藥防病治病有關。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農曆五月,天氣轉熱,瘟疫開始流行,蛇、蠍、蜈蚣等各種害虫也開始播害人們。人們從長期的生活中認識到,艾和蒲都是良好的草藥,菖蒲有鎮痛、健胃、驅風、利尿的療效。艾可以針炙治病、煮水消毒,艾的香味和點燃的艾煙,還有驅逐蚊虫的作用。這樣看來,端午節插艾掛蒲,實際上是民間夏令預防疾病的一種良好的習慣。有些地方門上還插榕枝,也是有袪邪避毒的意思。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