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端午節

端午節

五月禁忌多

五月究竟流行那些禁忌呢?據一些史籍記載,大致有以下一些內容:
第一:忌動土木修造房屋。《風俗通義》謂:「五月蓋房,令人頭禿。」
第二:忌曝床荐蓆。《異苑》謂:「新野耕實家,常以五月曬蓆,忽有小兒死蓆下,俄夫所在,其後實女遂亡,相傳以為忌。」
第三:忌剃頭。《帝京歲時紀勝》謂:「五月多不剃頭,恐傷舅氏。」
第四:忌遷居,忌糊窗。
第五:《帝京歲時紀勝》謂:「五月朔日、端陽,俱不汲泉水,于預日爭汲,偏滿缸釜,謂避井毒也。」
第六:端午忌雨(尤其是午時雨),否則農作物必生蚜虫,影響收成。
另外,民間還有「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的諺語。
第七:「不舉五月子」。即不能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撫養成人,認為「五月子」長大成人後會對父母有礙。「不舉五月子」是一種陋俗。既然五月多禁忌,民間也就相應產生了許多驅毒、避邪、趨吉的習俗,如以蘭湯沐浴;插蒲、艾於門楣;戴「長命縷」;掛鍾馗像;飲雄黃酒以及貼符咒等,這些都是為「驅毒」、「禳災」、「保平安」而產生的民俗特色。午時水驅邪治病端午節,昔日在台灣民間風俗中,流傳著「午時水」可以驅邪治病的習俗。這一天正午的井水,叫做「午時水」,民間習俗認為,汲取來飲用,可以延年益壽。據老輩回憶以往過端午節時,有挑「午時水」的習俗,如今不復見,徒令老人家回味不已。如今,這種獨特的挑「午時水」習俗,隨著居民生活水準提高,家家戶戶裝設自來水而消失。飲用「午時水」解百毒,是最被許多民眾所深信的習俗。所謂「午時水」,是指在端午節當天的正午時分汲取的井水,用瓶、缸等容器儲藏起來,傳說都不會腐敗變壞,如果有人患了熱病或其他病毒,只要飲用「午時水」就會痊癒。此外,古書上也有記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因此東勢地區的客家人,也有人在端午節正午時分到河裡洗澡,俗稱﹁洗午時水﹂,據說洗了之後,有益身體健康。昔時的河水清澈無比,每年端午節中午河裡人頭鑽動,蔚為難得一見的盛況。受到端午節飲﹁午時水﹂可以強身、去熱毒的古老習俗影響,各地的水井,﹁生意﹂特別興隆。全省各地負有盛名的古井,從早上開始,尤其在午時之際,有許多民眾提著水桶到井邊汲水回家飲用或沖洗身體,由於僧多粥少,到中午井裡的水已乾涸見底,許多遠道而來的民眾向隅,大為嘆息。

避邪香包、午時立蛋

我國自古以來,以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按五月為﹁午月﹂,故五日亦稱﹁午日﹂,因此端午節猶言﹁重午﹂,台灣俗稱為﹁午日節﹂,或稱﹁五月節﹂。俗以五月為毒月,五月節正值春夏節氣之交,因而為驅邪避毒,保健平安,民間乃有各種習俗。在端午節的民間習俗中,最富藝術趣味的應屬香包。它是用緞布製成繡形囊包,內填香料,串紅線,懸掛在孩子或婦女胸前,以驅邪迎吉。香包又稱香囊、馨香,是由﹁艾虎﹂和﹁長命縷﹂演變而來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說:把艾草剪成虎形,或把綵絹剪成小虎,再貼在艾葉上,即成﹁艾虎﹂,可以驅除毒氣。後來艾虎和長命縷合成,成為用五彩線紮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小孩掛在身上,可以防止毒虫侵擾,並象徵平安吉祥。製作香包,也是往昔婦女表現女紅手藝的最佳機會,香包的類型繁多,寓意各殊,如花鳥、蝴蝶形狀的,多給女孩配戴,代表聰慧與美麗,八卦儀象徵吉祥如意,還帶來好運;老虎香包給男孩配掛,增添勇氣,並可除凶接福;蝙蝠則表示迎接福氣與財氣;葫蘆香包可收妖,祈望逢凶化吉;烏龜型香包代表長壽;另外還有粽子型香包,繡上各種吉祥文字和圖案。在現代生活裡,香包可以說,已脫出了應景的範圍,轉換成了日常的裝飾品,創新小巧精緻,別出心裁的香包。

端午節的門神─鍾馗

在往昔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一直都以為瘟疫是瘟神疫鬼肆虐的緣故,因此總習慣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佩香包、懸菖蒲、艾草驅百毒之餘,也在大門掛上鍾馗像,藉諸神威來嚇阻疫鬼上門。鍾馗,究竟是什麼人,為什麼天下的惡鬼都這麼怕他呢?民間流傳過有關鍾馗的故事:唐開元年間,有一次玄宗皇帝得了重病,一天晚上正發高燒,夢中被一群小鬼糾纏,突然有一個大鬼出現,捉住了偷自己玉笛和楊貴妃香囊的小鬼,並且當場就把他給吃了。玄宗很驚訝的問這名大鬼是何許人,大鬼回答,他叫鍾馗,雖然未曾考上舉人,但發誓要為皇上除盡天下妖孽。玄宗醒後,病果然完全好了,於是找來宮廷畫匠吳道子,命令其畫出自己夢中所見的鍾馗模樣,同時昭告天下,於年終歲末時,張貼鍾馗像來驅除邪魔。民俗學者認為,在唐朝中葉,鍾馗捉鬼的傳說,就已開始流傳了。而宋代以後,鍾馗的故事愈來愈普遍,畫家筆下的鍾馗像也愈來愈多。到了明末,鍾馗的故事更有了新的發展,藉著鍾馗的捉鬼事蹟,來達到諷世的目的。戲劇裡的鍾馗故事,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民間故事是人心的反映,幾百年來,我國民眾對於鍾馗故事的喜愛,也正說明了人們希望一個太平安寧、沒有陰謀暗中為「鬼」的社會。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