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是中國歷史人物被崇祀尊為神明,最為著名的代表。因關羽生前忠、義的形象,為民間所尊崇,亦為官方所肯定,因此,關羽的信仰從民間由鬼而為神,更因帝王的封贈,而晉升為「帝」,最後的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共廿六字。 註1.


關羽的信仰,宋代以後才在各地普遍興盛起來。宋元之時,關羽的神格並不高,僅為「公」或「王」,至明代,關羽受到尊崇作為「武聖」與岳飛一同在「武廟」受到國家的祀典,明神宗時封贈為「帝」後,其信仰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清代則因滿族以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關係,獨尊關羽為武聖,建武廟祭祀,並多次與以加字封贈。 考察關羽信仰發展的軌跡,明清兩朝是重要關鍵時期,一則是深入市井的戲曲話本及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傳達出其英勇善戰與忠義之形象,影響民間對關聖的認知,另一則是民間宗教降鸞善書,深化關帝對常民的影響,擴大關聖的信仰基礎。 註2.

清代在國家祀典中,關聖帝君是以武神入祀武廟,而民間信仰中則常將其稱為「關公」、「關帝爺」、「關聖帝君」、「文衡聖帝」、「恩主公」、「蕩魔真君」、「伏魔大帝」等。其信仰具有多元性︰軍人奉為武神、商人敬為財神、儒家尊之為聖、釋教崇為護法,道教稱為「協天大帝」(協天上帝)。主察人間善惡,成為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

在儒教神明方面,唐初設武廟,「關羽」便從祀其中。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聖人」之尊稱,儼然與「文王」、「文聖人」的「孔子」並肩而立。明代建「關侯廟」,清咸豐年間改為「武聖廟」,與「孔廟」並稱為「文武廟」。儒家尊稱他為文衡帝君,或稱「山西夫子」,列為五文昌之一,五文昌分別為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公)、魁星爺、孚佑帝君(呂洞賓)、朱衣(考試官),備受文人士子的禮敬。

關聖帝君也是道教神祇,崇信道教的明神宗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道教一般將「關聖帝君」奉為護法,稱「伏魔大帝」,另外又封其「玉清首相翼漢天尊」。尊其「翊漢天尊」、「崇富真君」、「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恩主公」或「武安尊王」。

「關公」也是佛教之護法神「伽藍」,「伽藍」即為寺院護法神,此乃宋代之後常見的信仰習慣。據《佛祖統記》載,隋開皇十二年 (592) 智顓和尚在荊州當陽玉泉山創建精舍。「關羽」、「關平」父子顯靈,「關羽」請求受戒,並願意永遠護衛佛法,於是「關羽」就成了該寺伽藍(寺廟護法神)的說法。另一說唐朝儀鳳元年 (676) 在玉泉山建造佛院時,「關公」曾在鎮國寺聽經,經普淨和尚點化,授命關公為「伽藍之神」。總之,關羽因其忠義足可護法,因此被佛教信徒尊其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許多寺院中護法伽藍的塑像,便是以關羽的造型出現。

關羽也是近世民間,齋教拜鸞的信仰神祇,一般稱為「恩主公」,其中又有三恩主、五恩主及七恩主的分別。台灣民間將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和司命真君三者合稱為「三聖恩主」;也有把前面三神和「孔明先師」合稱為「四聖恩主」;而鸞堂五恩主,則為關聖帝君、孚祐帝君、司命真君、岳武穆王及玄天上帝等五位;不論是那一種算法,「關聖帝君」和「孚佑帝君」是必有的主神,而在臺灣許多廟宇所奉祀的主神「恩主公」,其實便是「關聖帝君」,俗稱「恩主公廟」。

另外「關聖帝君」還帶有醫藥神、戰神、及財神的多元性質,因此受各類信眾所崇奉。因關聖帝君在道教信仰中為「蕩魔真君」或「伏魔大帝」,因此常民多前往祈求驅魔治病,為滿足信徒所需,許多關帝廟內常會設有「藥籤」,故「關聖帝君」某種程度上成為醫藥之神;關聖帝君在傳說中為忠與義的代表,英武無人能擋,因此往往被當作武神、戰神,成為職業需要拚搏賣命者,如警察、軍人、甚至是黑道人物,所信奉的保護神;此外,由於關聖帝君乃義氣的代表,且民間傳說其首創簿記之法,因此商賈也視其為守護神,每日舉香膜拜祈求生意興隆。

在臺灣一般大型的廟宇,常會以同祀或配祀方式,供奉關聖帝君。新北市客家相關的廟宇中,如新店區的太平宮、日興宮、潤濟宮等,均有祀奉關聖帝君。如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則一般多會配祀關羽的義子關平及屬將周倉,一般尊稱兩者為「關太子」及「周將軍」。在某些廟宇中,關聖帝君、關太子、周將軍及赤兔馬的塑像,常會一同出現。

中國歷代帝王封贈關羽封號一覽表:註3.

朝代 帝號 年代 封號
北宋 徽宗 崇寧元年(1102) 忠惠公
北宋 徽宗 崇寧三年(1104) 崇寧真君
北宋 徽宗 大觀二年(1107) 武安王
北宋 徽宗 宣和五年(1123) 義勇武安王
南宋 高宗 建炎二年(1128)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思宗 崇禎三年(1630)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世祖 順治九年(1652)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世宗 雍正三年(1725) 封其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高宗 乾隆元年(1736) 山西關夫子
高宗 乾隆卅三年(1768) 更命「神勇」,加封「靈佑」
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 加封「仁勇」
宣宗 道光八年(1828) 加封「威顯」,是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文宗 咸豐二年(1852) 加封「護國」
文宗 咸豐三年(1853) 加封「保民」、「精誠綏靖」
穆宗 同治九年(1870) 加封「翊讚」
德宗 光緒五年(1879) 加封「宣德」,是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關聖大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最後之封贈在光緒五年。
2. 關聖帝君降鸞善書對民間的影響可參游子安,〈明中葉以來的關帝信仰:以善書為討論中心〉,《近代的關帝信仰與經典:兼談其在新、馬的發展》(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4-46。
3. 此引用「維基百科」「關羽」詞條,20130805查詢、並參考《清史稿》禮志補成。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