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客家禮俗

喜 慶

伍、 喜慶
一、生育
(一)初生到周歲
客家人的初生禮俗,包括產婦和嬰兒兩方面,對產婦而言,最重要的是「做月日」,也就是所謂的做月子,在產後的1個月內,不得勞動,不得接觸到冷水,更不可被風吹到,雖可沐浴洗澡,卻不宜洗頭髮,耆老們都認為,做月日期間洗頭髮最易得到「頭風」,婦人常會有莫名頭痛之情形發生。除此外,做月日的婦人最需要的就是補品,「婦人產後月內必以雄雞炒薑酒食之,蓋取其去風而活血也。」一直到現在,麻油雞仍是產婦在做月日時,最佳的滋補聖品,民間俗信,婦人只要在這個月內,多吃一點麻油雞,便可以把生孩子所耗費的血補回來,1 個月後,又可以正常地生活與工作了。
  至於孩子,初生到1個月內,有許多不同的禮俗,包括:洗三朝、十二朝、造流年,理胎髮以及滿月……等等。
洗三朝是孩子出生第三天的習俗,要特別請長輩婦女替嬰兒洗澡,特別是要把全身擦拭乾淨。
十二朝是嬰兒出生12天的禮俗,最重要的是向娘家及媒人報告母子平安,婆家要差人「送麻油雞酒到娘家報喜,娘家則以米、蛋填滿酒壺回送,親戚則多以雞、豚心腰、補酒等回賀。」,很明顯的,這些東西都是要給產婦補身體用的。另外,也有人會送麵線、小雞或可以孵出小雞的蛋,象徵新生的喜悅,這些回贈都稱為「送庚」,這以後,其他的親朋好友才可以開始贈送禮物。
大陸的客家人做滿月時有所謂開齋以祝的儀式。台灣的客家人,對於孩子的滿月,重點並不是放在孩子可以開齋之上,而是如何給孩子更多的呵護,讓小生命得以順利的成長:「做滿月要祀神、祭祖,並辦酒宴請賀客。娘家送嬰兒應用之衣物、鞋、帽、被褥……等 此外還有帽子,八卦等金箔打成的禮品。親朋或送賀儀現金,或送嬰兒衣物。過去嬰兒於是剃去胎髮。長男的滿月較為隆重,次男以下多已從簡。」外婆送給外孫的衣服、八封、帽字……等,含有避邪保命之用。
早期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中,還有做4個月之俗,主要的目的是止住孩子繼續流口水,因此有收口水之習,方法是這樣的:「嬰兒……脖子上掛串光餅,請家人長輩和鄰居口吃一塊,並在其小嘴上抹抹,還要口唸:「『收涎(口水)收乾乾,與你老母後胎生男胞,收涎收利利,與你明年再招小弟來。』」在時代的快速變遷下,如今做四個月的習俗,已經相當少見到了。
初生階段的禮俗,到了4 個月之後,大體便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是令人期待的周歲之禮。客家人稱周歲為「做對歲」,孩子能夠平安的養到一歲,當然是一件值得大肆慶祝的事,有錢人家甚至要殺豬宰羊,感謝天地諸神以及列祖宗的庇佑,一般人家也會有三牲五醴祭神祀祖,另外還要宴請外家及親朋好友,大家同飲周歲酒。

(二)成年
嚴格來說,客家人並沒有特別的成年禮,只是在成長過程中,便不斷加諸許多勤勞與成長的教育,目的是在成長的歷程中就不斷灌輸孩子們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如此可以在十幾歲時,便能分擔一些家計,當然也希望孩子能更早成熟及早成家立業。
為了讓孩子可以順利的成長,許多母親會把孩子託付給樹王公、石頭公或者村子裡的神明,拜祂們為契父母;拜樹王公為契父母,寓意希望孩子能夠像大樹一樣長青又長壽,拜石頭公為契父母,是希望孩子的頭殼能夠像石頭公一樣又堅又硬,只要頭殼硬,就代表孩子健壯活潑,拜地方神,則是祈請神力庇佑孩子。
除了拜神明為契父母之外,客家人大多會為孩子們帶絭,絭也是向神明求來的,「客家婦女篤信神明,認為小兒的成長,有賴神明的保護,所以常把孩子託庇給註生娘娘、七娘媽、媽祖、觀音、床公婆等神;遇到這些神明的生日,就由父母備香燭牲酒,抱著孩子到廟裡燒香,祈求特賜保佑,以紅絲繩一條,穿以銅錢,當著神明的面前掛在孩子的頸上,叫做『帶絭』。這時候,每年循例敬神,一定要孩子前往燒香,普且要拿新頸繩換下舊頸繩,叫做『換絭』。這樣一直要到16歲時的七夕,由父母帶著孩子到廟裡拜謝守護神明,脫去頸繩,叫做『脫絭』。據說,脫絭含有『成年禮』的意思。」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