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 新莊區

新莊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新莊老街約建於雍正年間,約西元1730年前後,最早的寺廟是街中段的慈祐宮,與老街的歷史相當,另在街尾建立土地公廟,面朝新莊街頭以「把水尾」。胡焯猷所捐建的武聖廟則是建於乾隆廿五年(西元1760年),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 建立的三山國王廟,較新莊街的諸重要廟宇都來的晚。註8.

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1年)的說法是根據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載:「國王廟,一在新莊街,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粵人捐建;一在貓裏街,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劉蘭斯等捐建,在祀三山國王,乃潮州人所奉。三山者,即潮之明山、巾山、獨山也」。註9. 現在一般資料均以此為本,認定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為建廟之年。不過根據一份乾隆卅九年(西元1774年) 的劉國材賣厝地的地契資料標誌出「新庄街國王廟后」等文字來看,建廟的歷史應當更早。但另據現豎於廣福宮天井左壁、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 所立之「嚴禁差役藉端苛派擾民碑記」來看,該碑既在西元1740年代是豎於三山國王廟旁之土地公廟,是時似乎尚未有國王廟,註10. 因此三山國王廟的建立時間也不至於早於乾隆廿五年(西元1760年)武聖廟之前。

《淡水廳志》所稱的「粵人捐建」,但卻未言及主事之人,然從現今廣福宮天井左壁的古碑「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可以看出端倪:
眾信樂題銀兩明買本廟前店地基,茲將姓名開列于后: 劉世昌捐銀四十大元,姜東昇捐銀三十大元,林斐章捐銀二十大元。劉向日捐銀十大元、劉炎光捐銀十大元、劉為山捐銀十大元、劉成尚捐銀十大元。吳大喜捐銀八大元、邵沐宗捐銀八大元,劉○○捐銀六大元。劉明獻捐銀五大元、劉○朝捐銀五大元、劉國恩捐銀五大元、劉平觀捐銀五大元、○大猷捐銀五大元。○○○○○○○○、○○○○○○○○。 黎玉珮捐銀四大元、黎播揚捐銀四大元、劉子○捐銀四大元、劉霏軒捐銀四大元、詹肇熙捐銀四大元、長盛號捐銀四大元、梁○盛捐銀四大元、黃燕禮捐銀四大元、吳雲秀捐銀四大元、邱紹晉捐銀四大元、○○○捐銀四大元、○○○捐銀四大元、○○○○捐銀三大元、邱大乙嘗捐銀三大元、○○○捐銀三大元、○○○捐銀三大元、○○○捐銀三大元。 葉秀美捐銀、○協興捐銀、成發號捐銀、○○獻捐銀、張○生捐銀、張向玉捐銀、和鴻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號捐銀、○元雲捐銀、○仁秀捐銀、邱呂氏捐銀、廣盛號捐銀、蔡雲顯捐銀、蔡鳳玉捐銀、黃永賢捐銀、羅德文捐銀、劉上觀捐銀、劉政觀捐銀、劉士進捐銀、唐浚○捐銀、黃曹氏捐銀、澎和號捐銀、黃陳氏捐銀、黃江氏捐銀、○○○捐銀、○○○捐銀、○○○捐銀、○○○捐銀、○○○捐銀、○○○捐銀、○○○捐銀、陳○○捐銀、莊守觀捐銀、梁永昌捐銀、梁長興捐銀、林卒觀捐銀,各捐銀乙大元。……………………………仝立。註11.

碑文為信徒捐獻廟前殿地,其中有個人也有商號之名,其中捐獻最多者為「劉世昌」捐銀四十大元,此人應是潮州饒平客屬、北新庄平原五股地區業戶「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的第三代,其父即為乾隆廿六年(西元1761年)至石頭溪開鑿萬安圳的劉承纘。碑文中劉姓宗親佔了很大一部分,如劉向日、劉炎光、劉為山、劉成尚等可能即是劉和霖家族的佃戶,也是來自潮州的客家族群。如配合乾隆卅九年(西元1774年)劉國材賣厝地的地契對照,劉國財之地在國王廟后,此人若亦為潮州劉姓客家族群,那新莊三山國王廟的建立應與劉和林、劉承纘的潮州饒平劉氏客屬關係密切。註12. 因此從劉和林父子括墾新莊平原的過程中,或可再進一步考證三山國王 廟初期的歷史:
劉和林父子在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時便已向武朥灣社原住民購地開墾,位置就在新莊平原北端的五股一帶,成立「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大業戶,但之後劉和林似乎涉入「豎旗造反」事件在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遭正法,其子劉承纘於乾隆廿六年(西元1761年)至石頭溪(今樹林柑園)開鑿萬安坡大圳繼續拓墾新莊平原、廿八年(西元1763年)鑿成,完成了新莊平原的水田化,經濟實力的增長亦可預期。註13. 但也在開鑿萬安坡大郡的過程中饒平劉姓客屬與泉州晉江的張廣福家族兩大業主發生糾紛,互控多年,最後乾隆卅年(西元1765年) 在官方諭令第三方業戶漳州漳浦的林天錫(林作哲弟)等人介入調解下暫告平息,但「可能」因此萌發了新莊、五股地區潮州劉姓客家族群的群體意識,出力捐建原鄉信仰三山國王的廟宇做為凝聚的中心與我群象徵,如此三山國王廟可能就是在乾隆卅年前後籌建;而從廟建於當時新莊巡檢司衙門附近的街尾,並將原立於廟前之土地公廟旁的「嚴禁差役藉端苛派擾民碑記」遷至廟中等端,可看出潮州客屬在族群對立下「群體意識」的抬頭,亦顯見潮州客屬在當時的新莊街有一定的勢力與財力。註14. 另一方面,潮州饒平劉姓客屬業主與墾戶在開鑿萬安坡大圳後,貲財增加,至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時便有能力捐獻田產給西雲巖,註15.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正是《淡水廳志》所標誌出的三山國王廟建立的時間點,這恐非偶然,而是饒平劉氏在乾隆中葉致富體現。

由上項分析大致可看出新莊街的三山國王廟可能是在乾隆卅年前後因潮州客屬與泉州閩籍的對立促使其籌建,至少乾隆卅九年(西元1774年)時已有信仰廟體,《淡水廳志》謂之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可能是指有規模的重建、整建或遷建,而這段建立的過程潮州饒平劉姓客屬則為關鍵核心。至於廟中古碑「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的年代,可由捐貲首位的劉世昌之活耀年代推估。從古文書契的資料,「加里珍業戶」劉世昌在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底、註16. 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兩度與武朥灣社原住民簽訂土地契約,註17. 但廿年後的地契顯示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 時萬安大圳與加里珍地區等庄的業主似已換成劉建昌,註18. 劉世昌與劉建昌的關係雖不明確,但不無是劉和林的後代,與劉世昌同宗同輩的可能性,如此潮州饒平劉姓業戶的頭人可能在乾隆末、嘉慶初期由劉世昌移轉為劉建昌,而「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的年代大致也發生於是時。

其後台灣地區的族群衝突加劇,北台灣地區自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開始長達八年的閩粵分類械鬥,致使客民變賣產業移出台北平原,轉向桃竹苗地區發展,註19. 因此造成新莊地區三山國王信仰僅靠少數留在台北(新莊)的潮州客屬維持,香火蕭條,近乎斷炊。註20. 這可從三山國王廟於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遭受民宅祝融波及而焚毀,卻至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方由外地新竹新埔的士紳陳朝綱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看出端倪。此次的重建歷時數年,即今所能見到廟的大致規模。註21. 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再次重修,遂成今日之貌。此外「廣福宮」的廟名似乎也是日據時所改定。註22.

新莊廣福宮因粵籍信徒的搬離之故香火日稀,在清末與日據時期的重修也可能因經費拮据而全廟之木構全未上漆。註23. 也因為自清末以來未有大規模整修,廣福宮得保有清代寺廟樣式之風采,遂於民國七十四年獲內政部頒訂「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並在民國八十年六月進行施工修護,八十四年底完工。現因屋頂、牆身滲水及木結構腐朽,正進行修復工程。

自日據之時起三山國王廟的信眾便組成「三山王會」的神明會組織管理國王廟,由黃新本擔任管理人,其後繼者為連文輕,現為連勝時。基本上自日據以降新莊廣福宮的信眾與管理者似以黃姓的潮州客裔為主體。註24. 另據臺灣「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原「臺灣三山國王聯誼會」)的會議手冊資料,新莊廣福宮並未加入該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8. 參見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台北:台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2008),頁46。
註9. 陳培桂,〈志五 典禮志.祠廟〉,《淡水廳志》卷六,收入《臺灣文獻叢刊》17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頁152。
註10. 參見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46、48。
註11. 「三山國王廟前店地基捐題碑記」之部分文字及落款年代風化剝蝕,無法確識,碑文內容參見網頁
註12. 參見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46、47。
註13.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頁368-371、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48、49。
註14.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68-371、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48-50。
註15. 參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台北:五股鄉公所,2010),頁381。原文只提到加里珍庄的劉姓粵籍墾戶捐獻。不過依據此地之業主即是開拓加里珍庄、樹林頭庄等地(今五股區域)的「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劉和林、劉承纘父子,故推測「劉姓粵籍墾戶」應與潮州饒平劉姓家族有關。
註16. 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48、尹章義,《新莊志 卷首──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1),頁67、68。
註17. 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53。尹章義,《新莊志 卷首──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台北:新莊市公所,1981),頁69-71。
註18. 尹章義,《新莊志 卷首──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頁75、76、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55。 註19.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76-379。
註20.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78。
註21.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77。一說國王廟道光廿六年 (西元1846年) 年曾重修,但上揭尹氏之論文亦存疑。又所謂潮屬九縣市指清代潮州府下轄的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等九縣。
註22. 參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_文化資產個案導覽」網頁,其內容來自「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
註23. 一說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的重修因遭逢乙未割台,負責人捲款潛逃,因此未能將木構部分上漆。 註24.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78-379。按連文輕為黃新本子但從母姓。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