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中和烘爐地 南山福德宮伯公廟

 

南勢角庄的開拓始於清乾隆十三年 (西元1748年) 福建漳州籍墾民呂德進(華現公)向擺接堡大墾戶李餘周承領佃墾「南勢山下庄」靠山邊的土地,開築埤圳,未久繁衍成庄,因該地居南方大山之麓,突入平原,故稱「南勢角庄」。註17. 一般資料表示烘爐地建於建於清乾隆廿年 (西元1755年),也就是呂德進開墾南勢角六年之後,方於山上烘爐地的風水寶地,以三塊石板沿著山壁搭起簡陋的小祠供奉福德正神,祈求保佑邦家。至於為何呂進德等先民在拓墾之初,會跑到「烘爐地」的山頂建土地伯公廟,其實可能與其當時所承佃拓墾之地僅「得犁份半張」, 註18. 因此往山麓開墾之故。而鄉野則有呂德進發先土地公顯跡的傳聞,遂在烘爐地建廟。 註19.

清代時期烘爐地的歷史發展脈絡並不明朗,比較確切的資料在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由信士游興仁發院在原址改建小廟,民國五十六年,地方人士發動各方善信,重行整建,乃在民國四十一年重建的小廟上擴建正殿成重檐歇山式的建築,民國六十年初,正殿初步重建完成, 註20. 並接續修築了登山石階,開闢山麓道路,活動中心、停車場、圖書館及販賣部等設施。 註21. 民國九十九年主殿整建,隔年正殿拜亭與山腰之財神殿安座落成。註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7.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中和市志》頁172、176、199。
註18. 許多資料表示呂德進拓墾地域達七十公頃,而成大地主、望族。但據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中和市志》頁199 之古文書契,謂呂德進「認墾得犁分半張,東至江印埔,西至游鼎埔,南至山,北至坑為界」。此或許是呂德進早期拓墾所任佃之地、或也可能是其開發土地中的一部分。
註19. 據說在建廟前,呂德進先生曾發現土地公顯跡過,並在山上也發現一頭從大陸來的驢子,居民稱奇,皆認為是土地公顯靈。
註20. 一謂民國五十七、六十一年重建。見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中和市志》頁977、及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新北寺廟查詢系統」資料。
註21. 關於此時南山福德宮的重建與定名,廟方管理委員呂芳錫曾有一說法是(民國五、六十年時)「一名建商蓋了許多房子,但乏人問津,瀕臨破產,在失望之餘,上山祈求土地公保祐他,沒多久,這名建商的房子果然銷售一空,為了感謝土地公,這名建商捐錢造路,並擴建土地公廟,定名為南山福德宮」。參見饒磐安,〈「錢坑」叫人難抗拒〉,《聯合晚報》(台北:1994年3月13日)版6。
註22. 以上參考南山福德宮網站及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中和市志》頁931、976、977。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