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 臺灣本土產生的神祉信仰

大墓公

 

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祭祀無嗣鬼厲的小祠都頗常見,舊地方志中所載之「厲壇」、「義塚」,但屬於此,因此「大墓公」的信仰並非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

然而,臺灣地區的無嗣鬼厲「大墓公」信仰,較於大陸地區則有其特出之處,分別說明於後:

一﹑臺灣地區群葬無主遺骸並建祠祀之的現象特別明顯,這可能是基於移民社會的特色:清初漢人私渡台灣拓殖,疾病的困擾、漢番衝突、及分類械鬥等的歷史背景下,隻身客死異鄉的現象特別顯著,遂形成眾多祭祀無主鬼厲的信仰型態。因此考察臺灣地區的「大墓公」、「有應公」之類信仰的源頭與傳說,大多不外乎與臺灣歷史中的三大民變的亂事、閩粵或漳泉分類械鬥、原住民出草下的亡魂等相關。

二﹑臺灣地區從日據時期的都會開發過程中,常有遷墓發展之舉,有些古墓年代久遠無後人祭掃,成無主之墳,官方則僱人以撿骨方式置入大金斗甕後下葬,更以建祠的方式處理,使之不致湮滅。

三﹑在臺灣有部分無嗣鬼厲的祭祀,在移民社會的特殊歷史背景下,衍變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信仰。如舊時土城埤塘的「義塚」大墓公,便成為遍及今日板橋、土城、中和、永和地區漳州人「擺接十三庄」等的共同祭祀圈。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