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店潤濟宮
安坑地區的潤濟宮,其信仰起始與先民面臨著艱困的拓墾環境下,相信「三官大帝」能護佑平安不受疾病困擾有關,此外祂更具有「驅凶番」、「防番災」,保庇四境安居樂業的功能:安坑地區原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漳州先民入墾自然造成漢人與原住民間的緊張對峙。墾民面臨著泰雅族出草的威脅,便將信仰寄託於神明「三官大帝」的保佑,註4. 久之「三官大帝」遂成為地方的守護神,潤濟宮也成為聚落的核心。 潤濟宮正殿所供奉的「三官大帝」主神像共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尊,連同左右前方的兩尊護將「九天道祖」及「王天君」等共五尊神像,是民國七十七年重修時使用同一塊千年樟木雕刻而成。至於舊有三官大帝神像則同時祀奉內殿主神龕內、現今三尊三官大帝像的前方,兩旁並供有其他多尊神佛。 除了主祀神祇「三官大帝」,在其左右殿陪祀有「五穀先帝」及「觀音佛祖」;偏殿尚有「文昌帝君」、「財神老爺」、「太歲星君」等神祇,適可反映寺廟透過增奉神明以滿足社會變遷需求的現象。主廟正後方建有一古樸小祠祭拜「龍神」,保留了大正十年的古碑及柱聯。註5. 「龍神」信仰的觀念源於土地龍脈,「土地龍神」便相當於土地伯公,且「土地龍神」似乎是客家族群特有的風水神明,部分客家的廟宇會像潤濟宮般,將土地龍神香位安置在廟宇主殿或後殿後方正中間的地面,註6. 如此從「龍神」的祭祀此點就可反映出潤濟宮與客家的關係。註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2. 尹章義,《新店市誌》(台北: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1994),頁120。 註3. 尹章義,《新店市誌》,頁121。 註4. 參見〈潤濟宮建設沿革誌〉、及大正五年 (1916) 所立的「潤濟宮中興碑銘」謂:「茲我安坑內五張庄,當未成庄以前,林密谷暗,山南一帶兇蕃攀踞,風土未純,民屢受困,咸謂不藉神力,不能安居樂業,以保境而庇民乎。從茲假堂而尊奉三官大帝,始於當嘉慶年間,向後凡遇防蕃災厄,每禱必驗,庄民深信賴之……」。參見尹章義,《新店市誌》,頁120。 註5. 雖此祭祀龍神的小祠留有早年的石雕柱聯,但它有可能是廟方重建時利用舊廟的石材重新組建而成的,因此不能據以「辛酉年季冬重修」的文句認定是大正十年所修建之古蹟。 註6. 參見聞健,〈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網頁: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802/9802-12.html。 註7. 不過據廖倫光的訪查,龍神原先是在廟中祀奉,應是後來重建時才移至廟後方。見廖倫光,《新北市南部近山地區客家行腳》(新北: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2012),頁86。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