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廟宇 > 土城區

土城貨饒義塚公(已廢,遷葬至靈恩寺,廟、塚目前尚存)

一般漢人相信「人死為鬼」,也相信若「鬼」未受到後代陽世子嗣祀奉,會現身擾亂常民生活,因此漢人特別重視「陽世」與「陰間」的關係,許多鬼靈信仰也因之產生。「大墓公」為漢人社會中常見的「厲鬼」信仰。所謂「厲鬼」是指不得善終、或沒有後代子嗣供養的亡魂。在臺灣過去歷史上,許多人因各種原因喪生,無親人收埋,成為無主冤魂。 註1.此時,台灣(中國)的傳統常民社會最普遍的做法,便是在官府、寺廟、鄰里、或鄉黨的主持下,以群葬的方式,將這些無主遺骸收攏葬埋,並建立小祠奉祀。這種為無主遺骸收攏群葬的行為,一方面居於敬畏的心理、擔心鬼厲作祟侵擾陽世外,同時也受到儒家文化「人溺己溺」、「悲天憫人」的思想影響。

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祭祀無嗣鬼厲的小祠都頗常見,舊地方志中所載之「厲壇」、「義塚」,均屬此類,是故「大墓公」的信仰,並非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但台灣地區可能基於移民社會的特色:清初漢人渡臺拓殖期間,因疾病的罹患、漢番衝突、及分類械鬥等的際遇之下,隻身客死異鄉的事例特別顯著,因而在臺灣社會形成多種祭祀無主鬼厲的信仰型態。一般來說這類「陰神」根本不具有「神」的位階,除非是常有靈驗,因而受到國家封贈進階為「神」, 註2.不然只能算是孤魂野鬼,因此台灣民間為「陰廟」辦的演戲酬神,規格上扮仙戲不能「扮八仙」或天官戲,只能勉強「扮三仙」。

通常這類在全台灣到處可見的「陰廟」的規模都不大,常見於鄉野、山邊、路邊或公墓旁,呈現類似土地公祠的簡單「三面壁」、無廟門之建築型式,僅以木碑或石碑牌位,上書萬善同歸、有應公、老大公、大眾爺、大眾媽、百姓公、萬善爺等文字,故常民遂習稱其為「大墓公廟」、「大眾爺廟」、「萬善爺廟」、「有應公廟」或「萬善同歸祠」等,名稱不同所指的均是同一種性質的神祇與廟宇。此外,這類祠廟祭祀收埋無主孤魂的祠廟,則多成為地方上的「公廟」,聚落村民會定期上香供養無主孤魂,中元時會有普渡祭祀之舉,少有如基隆的「老大公廟」、或土城的「大墓公」能發展出具有一定祭祀圈、規模較大的信仰模式。

在信仰特點上,一般傳說祀收埋無主孤魂的「陰廟」都非常「靈」,「有求必應」,因此方有「有應公」的名稱。近卅、四十年來台灣的社會隨著經濟而變遷,「有應公」、「大墓公」的信仰,也反映出社會功利化之趨勢,更進而變質成為「求偏財」的信仰。從民國七十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大家樂」、「六合彩」盛行之時,全台各地「大眾爺」、「有應公」等「陰廟」夜半常湧現「求偏財」(求明牌)的信眾可見一班。

祭祀慶典上,因葬埋者無名無姓、生卒不詳,所以各地祭祀時間不一。通常在清明、中元等節日會舉行祀典,其中尤以七月中元普渡為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如因頻仍的戰亂殞命、或因鄉族械鬥中喪生、或是客死異鄉,乏人收埋安葬;或因地方開發而掘出的骸骨,無後人認領收埋。
註2. 如關羽「關聖帝君」、陳元光「開漳聖王」,在信仰之初嚴格來說也都是「陰神」,因有護國救民的靈驗,受到國家的封贈肯定,因此具有神格,脫離傳統「鬼」的層次。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