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 新莊區

新莊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新莊廣福宮為國家二級古蹟,供奉三山國王,因此又被稱作「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信仰的本源乃是對山川靈石的崇拜,轉化為神祇,所謂的「三山」,便是「山神」的信仰。「三山國王」的源起祖廟是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三山」乃霖田祖廟西面的「獨山」、「明山」、和「巾山」,因位處潮州、惠州、梅州之間,故「三山國王」成為廣東潮、惠、梅三地普遍信仰之鄉土保護神。

在文獻紀載中,三山國王的信仰首見諸於《宋會要輯稿》,謂「三神山神祠。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賜廟額『明貺』」。註3. 元至順三年(西元1332年) 任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的〈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及後來明代禮部尚書盛端明《三山明貺廟記》,則記載三山「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的成神歷程,也能看出至少元代時成為潮州的地方性信仰。隨著明清時期潮、惠、梅地區的潮汕人與客家人向外移民,現在除了粵東外,臺灣、香港、東南亞的新馬等地,均有三山國王的信仰的分布。新北市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廣福宮)也是因潮惠客家移墾台北平原時,做為原鄉守護神所建立的信仰據點。

「三山國王」的信仰之初可能僅是參拜「三山」的山神,後來民間信仰隨俗隨意地轉變,將三座山獨立成三個神祇、並將之擬人化。一般關於三山國王封贈排序的傳說有兩種,一是「巾山」乃「大王」(大國王),是「威德報國王」,本名「姓連名傑,字清化」;「明山」乃「二王」(二國王),是「明肅寧國王」,本名為「趙名軒,字助政」;「獨山」乃「三王」(三國王),是「弘應豐國王」,本名「喬名俊,字惠威」,註4. 但此版本與劉希孟〈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的「明山為清化聖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在「巾山」與「明山」的說法有差,可能是明代盛端明〈三山明貺廟記〉將「明山」與「巾山」的封號調換之故,所以究竟何者為大王,恐無法考。註5. 至於關乎三位國王地位與神威大小的座次,則各地也有不同擺法,可能也是肇因「巾山」、「明山」何者為大王尚有不同的習慣及說法。一般來說三王「獨山」為大、座次居中的說法已甚為普遍,然「霖田祖廟」傳說中三王「獨山」法力最高,故敕封正座居中,而臺灣許多三山國王廟宇的座次是前往「祖廟」進香後方仿照更改,註6. 但各廟常有各自的傳統與做法。

新莊廣福宮所祭祀的「三山國王」便與其他地區頗有不同之處:據廟中之神明牌位,祂的座次排序是順著大王、二王、三王的順序,以大王居中,但大王的名稱為「名山靖王」;其左為居次的二王,但名稱是「紫山法王」;大王的右側座次居三的三王,其名稱是「嵩山顯王」,為何如此,考之文獻,似亦無合理之解釋。註7. 除了三山國王外,廣福宮同時陪祀有三位國王之夫人。

新莊廣福宮的香火較之新莊「廟街」其他的古老廟宇冷清許多,主要原因是原本新莊地區的客信眾──客家人在道光年間閩粵分類械鬥後變賣產業移出台北平原,轉向桃竹苗地區發展所致,然至今仍有香客從桃園來廣福宮祭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3. 陳春聲,〈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征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2001年 01期(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2001),頁124。
註4.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臺北:仇德哉,1985),頁465、466。
註5. 參閱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三山國王」詞條(邱彥貴撰寫,98年11月9日更新)。
註6. 參閱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三山國王廟」詞條(邱彥貴撰寫,98年11月9日更新)。
註7. 據參見世界宗教博物館「信仰地圖Ⅲ—新莊地區田野調查資料表(民間信仰)」訪查新莊廣福宮所填寫的資料,廟方所奉祀的神明「大國王」是「威德報國王」「連清化」、「二國王」是「明肅寧國王」「趙助政」、「三國王」是「弘應豐國王」「喬惠威」。「信仰地圖Ⅲ—新莊地區田野調查資料表(民間信仰)」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