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 中秋節

中秋節

元朝中秋造反

中秋節真正的為民間普遍重視,還是元朝以後的事。古時中國內部兄弟民族的關係不像現在這樣團結友愛,彼此常常紛爭。元朝是蒙古族的牧主和地主統治中國,屬下的蒙古族人民當然也受壓迫,但漢族人民被壓迫剝削更為厲害。據說,元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漢人造反,管束得十分嚴厲,十戶人家派一個蒙古頭目來監督,不准民間用鐵製的武器,連廚房裡用的菜刀,也規定只許十家合用一把。統治者胡作非為,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加上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社會秩序混亂。人民不堪統治者的壓迫,想起來反抗,但彼此傳遞消息,通風報信都很困難,怎麼能齊力合力一致行動呢?相傳有一年中秋節前,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滅元朝的紙條,藏在月餅裡互相傳送,相互聯絡。到了中秋節的晚上,家家吃罷月餅,紛紛奪取菜刀,造反起義,反抗元朝統治者。從此以後,吃月餅之風氣大盛,以紀念這一群眾性起義的節日。
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故事主人公有說是朱元璋,有說是劉伯溫的,都不足憑信。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實際上是人們在祭月賞月活動中形成並日漸得到發展的。

月餅象徵佳節團圓
中秋的月亮最圓、最美,在傳統的風俗裡,這是一個象徵吉祥團圓的日子。在皎潔明月下,一家人圍坐,嚐月餅、賞月,享良辰美景。月餅起源,傳說於元朝末年,漢人為了推翻蒙古人的統治,藉月餅傳遞信息,結合愛國志士起義抗暴。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廣為流傳,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擁有國內最悠久文化食品之稱。如今,每到中秋佳節,廣式、台式、小月餅、蘇式月餅、綠豆餅、蛋黃酥等各式月餅紛紛上市,令人目不暇給。外表造形有圓形及方形,具有凹凹的圖案和花紋美,質地柔軟、甜美;組織緊密,結構堅實。內餡部份有蓮蓉、伍仁、棗泥、核桃、烏豆沙、鳳梨、桂圓等。月餅是唯一能將自然景觀熔入食品的餅中極品,以棗泥、烏豆沙為背景,作為天空和雲彩,以松子仁、桃仁代表燦爛的星星;選用最具自然色彩 的蛋黃為明月,充分表現出中國色、香、味美食的特色,可以說已到了品味藝術的極致。

太陰娘娘是愛神
太陰娘娘即月神。
戀愛中的男女往往約會在花前月下,所以把「月神」當作愛神祈禱,民間或稱「月神」為「月光菩薩」、「月宮娘娘」和「月姑」等。癡情男女常對著「月光菩薩」發誓,儘管月移星轉,此心永世不變,某些失戀的男女也會請「月光菩薩」評理。據說玉皇大帝曾經常牽紅線,想將太陽神和月神結為夫妻,可是太陽神性情粗暴,清秀娟麗的月神不肯下嫁,但在玉皇大帝前,又不好堅決反對,便提出條件:「若太陽神追趕上我,我就嫁他。」從此展開太陽神和月神的愛情長跑。從開天闢地起,一直在追逐,迄今還未追上,真是一場漫長的路程,太陽神也頗具耐心,毫不灰心,一直在追趕,不知那一天才能追得上月神。情人們在月下立誓之時,不妨也替太陽神求求情吧!


愛神─月下老人

俗云:「千里姻緣一線牽」,凡青年男女都相信姻緣靠緣份,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然而情侶或配偶間的緣份,靠誰來主宰呢?民間因此創造出許多司掌愛情婚姻的神明,像「月下老人」、「月神」、「海神」等等。甚至於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情人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牛郎和織女都被視為愛神崇拜,還有到處可見的土地公公也管青年男女的終身大事,當起兼差的愛神來了。「月下老人」是我國民間流傳最久、最廣的「愛神」了,昔日尊稱他為「月下公」稱「月老」。傳說,月下老人手拿天下男女婚姻大事的冊簿,用紅線來繫緊夫妻的雙足,即使是仇家異域,用此紅線一繫就終身不得解。戀愛中的男女,往往約會在花前月下,所以也把「月神」當做愛神拜禱,民間或稱「月神」為「月宮娘娘」、「月光菩薩」和「月姑」等。癡情男女常對「月光菩薩」發誓,儘管月移星轉,此心永世不變。基於「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為眷屬,是前生註定莫錯過姻緣」的心理,台北北投的照明宮(情人廟)奉有月下老人的神像,供情侶膜拜訴願。祭月賞月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典禮。古時候,每年春天播種前要進行「春祈」活動,以祈求土地神賜予五谷,到秋季八月中旬,正是收穫的季節,要拜謝土地神,這就是「秋祀」。秋祀是一種儀式,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因為古人認為五谷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先秦時代,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祭月是在中秋這天月亮升起的時候開始進行。祭月時,所祭果品必圓。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又據清代記載,祭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除了祭月的風俗外,還有遊賞的風俗。據《晉書》載,早在晉代已有泛江賞月之俗。宋代民間拜月習俗,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皎月。可見宋代的賞月風俗之盛。清代民間有些地方,中秋之夜婦女盛裝結伴出遊,稱為「走月亮」。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皎月,往往會聯想一些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此外,月中伐桂的吳剛,以及玉兔、蟾蜍,都給月亮平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表現了對「花好、月圓、人長壽」的美好嚮往。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