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清明節

青糰─艾粄

青糰,俗稱艾粄,又稱鼠曲粿,是清明節的應時食品。過去人們製作青糰,先用麥青搗爛取汁,和以水化石灰攪拌,待沈澱後取用上層清汁,再與糯米粉調拌成粉糰,這種製青的手法,多數在手工作坊裡採用。民間,尤其是台灣地區,是既不用麥青,也不用石灰的,而是用一種叫艾的,又名清明菜,將其在石臼中搗爛,直接用糯米粉製作青糰的。黃花艾,稱鼠曲草。味甘,性平,無毒,有香味,糯性,含大量胡蘿蔔素,有袪痰、鎮咳的作用,對非感染性潰瘍療效很好。用艾葉製作的青糰,滑韌香甜,論食論療,均為上品。以後,製作青糰的多了,市場難覓大量艾葉,許多農家利用山坡地人工栽培艾草。時至今日,每至清明掃墓之際,百姓買艾葉青糰,吃艾粄已成習俗。這些風俗和活動,大大豐富了清明節日的內容。清明自宋代以來,就成了和元宵、中秋等佳節同等重要的節令。

插柳戴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乾,青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上就活,插到那裡,活到那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清明節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避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又
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還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古人送行不折他枝,而專折柳枝,也以親人之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一樣。它是一種對友人美好的祝願。踏青節古人在春季郊遊,稱之為踏青。但在唐代,踏青節是上巳這一天,即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有說踏青節就是清明這一天。雖然踏青的具體日子各異,但這個日子處於春季則是無疑的了。踏青節,出外遊玩,對於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極大的好處,到處春和景明,草綠花紅,生機勃勃,可以調節心態,可以激發生命的活力,何樂而不為。蘇東坡寫了一首詩,描繪了家鄉在農曆正月初七(人日)踏青的情景。裡面具有喜劇氣氛的是道士向人兜售一種符,說是可以祈求豐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踏青習俗。《金瓶梅》中,「清明節寡婦上新墳」,則知這踏青節正在「三月清明佳節」。每逢青季,如果又恰逢的假日,人們往往結伴去郊外踏青,一覽春景,以消解工作中的緊張與疲勞。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