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義民爺

傳統的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的祭祀,是依據農曆每年舉行春、秋二祭,但最大的祭祀是在農曆七月中元之時,作盂蘭普渡。目前則是以農曆七月廿日為「義民節」做祭祀之日, 註12.由當地十五大庄輪值爐主籌備祭祀。廣義的義民節,是指為期兩個月的祭典過程,以恭迎義民爺至主辦庄的祭典區開始,一般在義民節前兩個月,義民廟就會迎請義民爺到輪值的祭典區,讓義民爺在兩個月中接受祭典區內的「奉飯」(另一說「奉飯」源於「犒軍」儀式)。「義民祭」之祭祀核心是從農曆七月十八日開始,共為期三天,至廿日義民節當天結束。祭祀活動有頌唸經文、大士爺開光、豎燈篙、放水燈等,至於廿日義民節當日的賽神豬,則為祭典的最高潮。 註13.

光復後,客家人遷移台北、新北市居住者日眾,自民國七十七年開始,臺北市便恭迎新埔枋寮義民爺北上舉辦「義民祭」,接受旅北鄉親祭祀。後經過民國七十八年底「還我母語運動」促使客家意識萌發,近些年透過臺北市與新北市的客家社團結合中央客委會、地方客家事務局的行政資源,每年定期大規模地舉行祭祀活動。但某個程度而言,在雙北市舉辦的義民祭祀不無「表演化」的現象,而成為「客家文化祭」的活動,但此祭祀儀式仍有助於在都會的客家族群凝聚認同、也不失為讓其他族群瞭解客家文化的一項良好媒介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2.按民國四十四年奉政府核准訂每年農曆七月廿日為義民節。參見〈義民節的由來〉,《民生報》(台北:1986年8月26日),版10。
註13.以上徵引自參閱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新埔義民節」詞條(林桂玲撰寫,98年11月9日更新)。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