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信仰文化

三山國王

 

臺灣三山國王的信仰分布,與早年拓墾的族群有關。潮州、惠州、嘉應州等「粵民」移墾台灣時,將原鄉的三山國王信仰攜台供奉,祈求新墾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作為防止番害顯靈之提示,儼然成為清代潮惠移民,尤其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 學者邱彥貴將臺灣三山國王的信仰分布,歸納為四種類型:
會館型:最早由潮汕與客家官商移民所共同奉祀。如臺南、嘉義、彰化等行政都市內之三山國王廟。
福佬客型:福佬化的客家人所信仰。主要分布於大甲溪至八掌溪之間的台中、彰化平原鄉村上。
防番型:北臺灣的近山地區,三山國王成為不分閩、客漢人供奉祈求平安、免遭「番害」的信仰。
潮汕、海陸豐福佬人所建的三山國王信仰:分布於高雄、屏東若干信仰據點,其籍貫雖為粵籍,但語言族群上屬於潮汕或潮屬福佬,而非客家人。 註1

從上述分類可得知,在台灣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各地區產生了不同特性,比如說彰化平原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以荷婆崙霖肇宮為中心,便形成了「角頭廟」的分支信仰模式,並設有五營護佑,配合乩生降旨;宜蘭地區的三山國王廟,如冬山的大興振安宮則形成了供奉「虎爺」的特色,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常民文化則認為虎爺能「咬鬼鎮邪,也會咬錢納財」,因也能招財。

彰化與宜蘭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明顯的與客家區或原鄉不同,可能是受閩南文化宗教的影響,將「王爺」、「五營」、「虎爺」等信仰元素納入,這種將「國王」轉化為「王爺」信仰的影響,有助於三山國王信仰在台灣福佬語地區傳播註2,有些廟宇出現僅祭祀某一位國王的現象。 註3

至於台灣北部客家區的三山國王信仰也有一些變異,如新竹新埔的褒忠亭義民廟左側殿中供奉的三山國王,是以木製神明牌位「三山國王之神位」的方式祭祀,這主要是彰顯「不忘本」的精神、並欲藉此產生凝聚客家共識的功能。註4

現在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分有彰化荷婆崙霖肇宮、及宜蘭大興振安宮兩大體系,並發展出區域性或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如民國七十七年以宜蘭大興振安宮為首成立的「台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現為「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而彰化地區也在民國九十一年時成立的「彰化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 註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參閱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三山國王廟」詞條(邱彥貴撰寫,98年11月9日更新)。
註2. 邱榮裕,《台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12)頁76-84。
註3. 如土城福景宮便只配祀大國王。
註4. 邱榮裕《台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12)頁78、79。
註5. 黃子堯〈族群、歷史與文化變遷─台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的探討與論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