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林口下福義民廟

臺灣客家族群的「義民爺」信仰,是臺灣地區因歷史事件而生成、具在地特色的信仰。緣於清代協助官軍平亂的死難者,受朝廷封贈而來。傳統的認知常將「義民」與「客家」劃上等號,但實際上當年協助官軍的「義民」、與事後朝廷的封贈並不僅止於客籍,只是一般台灣的閩南人並未形成有系統規模的「義民爺」信仰。此外,有些地方的「義民廟」所奉祀的則是「分類械鬥」之類族群衝突(閩粵、漳泉、)下的亡魂,如防番線上的隘勇隘丁(漢番),或是「抗日」的義士, 註1.因為在常民的觀念中,這些為「我族」的犧牲者都有「義」的道德象徵,均可用「義民」視之。因此,若以「義民」的概念及稱法來看,祂是跨族群的、而非客家人所獨有;但是台灣北部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族群,卻特別重視這些為「我族」保衛鄉里而犧牲的「義民」,及政府旌表「褒忠」的象徵意涵, 註2.因此建祠奉祀,並發展出延續兩百餘年的聯庄輪值祭祀的信仰規模,所以「義民信仰」成為一般人對客家族群既定的文化意象,其來有自。由於客家族群對其「義民」稱作「義民爺」,因此不妨可將「義民爺」狹義地定位為北部客家族群獨特的信仰,既異於南台灣六堆客家的「忠勇公」、也不同於其他多元跨族群的「義民」信仰。
目前新北市地區存在有三間義民廟,分別位於林口與新店區,其中位於新店區的兩間義民廟為客家廟宇,並且有加入新竹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的聯誼會組織;而林口的義民廟則是一小祠,並不能確定祂是否與客家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以上摘引自林富士,〈臺灣義民廟與義民爺〉
註2.乾隆朝除了對客籍義民頒予「褒忠」匾額外,泉籍義民亦有頒贈「旌義」、漳籍義民則獲賜名「思義村」,而原住民也有贈與「效順」匾額。但只有客家族群將此轉化成為「義民爺」的信仰。參見〈一0三、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二日上諭〉,《臺案彙錄.庚集》卷五,收入《臺灣文獻叢刊》20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2),頁793、794。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