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貢寮仁安廟

貢寮澳底地區本為閩南漳浦籍先民所拓墾,原無潮、惠之原鄉神「三山國王」祠祀。至民國四十九年,才突然出現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的廟宇。

仁安廟的興建與三山國王神明的來源,據仁安廟廟史所載,註1. 最初是民國四十四年村童謝義雄、吳萬忠、林德信、劉萬國等嬉戲捏塑一尊神像,註2. 「戲稱為神,加以膜拜」,不意竟有靈驗,經村人周傳富削竹擲筊後,立祠拜祭。註3. 當時村人以「澳埔王公」稱之,註4. 香火日盛,尤以賜爐丹、草枝神藥療治幼童疾病最為靈驗。後來「澳埔王公」被視為淫祀迷信取締,搗毀神像數次,均由周傳富修復、重塑,並另塑兩尊神像,三尊一體拜祭。小祠也經多次修建,於民國四十六年漸形成廟宇雛形。

至於三尊「澳埔王公」如何演變成「三山國王」,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託夢指示、註5. 一說是民國四十八年經一信眾指認、其他信眾同意後「正名」。註6. 依據仁安廟廟史所記,則是該廟主事者周傳富在塑成三尊神像金身後,一日由海邊巷內山眺望,乎有感應「三座山歷歷在目」,遂稱此三座神像為「三山國王」。而後民國四十八年正式建廟、加裝金身之際,工匠一見驚嘆「此豈非三山國王呼」?前後兩次感應相契合,因此確定了「三山國王」的信仰。註7.

仁安廟是在民國四十八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方正式向縣政府登記、建廟。「仁安廟」的廟名分別取自於澳底最大的兩間廟宇仁和宮(媽祖)與慶安廟(國姓爺)。廟宇建築在民國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又經多次修建,並增建辦公室、金亭、鐘鼓樓、戲台等,而得今貌。

雖然仁安廟的形成與潮、惠地區的原鄉信仰三山國王並無關係,但仁安廟仍加入了以宜蘭冬山大興振安宮為首的「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原「臺灣三山國王聯誼會」),此外也曾在民國八十六年回到大陸廣東揭陽的三山國王廟聯誼,並迎三尊分身回廟供奉。註8.


與客家的關係

仁安廟的歷史並無客家淵源,信眾也以澳底澳埔地區為主,但由於廟方曾回大陸揭陽的三山國王廟並請回三山國王神像祭祀,又已加入「台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受到客家團體的注意,因此未來的發展值得關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仁安廟廟史見於該廟閉上之碑刻。
註2.《貢寮鄉志》稱三尊神像。見唐羽,《貢寮鄉志》(台北:貢寮鄉公所,2004),頁613。
註3.《貢寮鄉志》稱民國四十四年農曆七月建一小廟。見唐羽,《貢寮鄉志》,頁612-613。
註4. 唐羽,《貢寮鄉志》(台北:貢寮鄉公所,2004),頁613。
註5. 見廖倫光的訪查。廖倫光,《東北角客家調查記事》(台北: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2009),頁62。
註6.《貢寮鄉志》稱三尊神像。見唐羽,《貢寮鄉志》(台北:貢寮鄉公所,2004),頁613。
註7.《貢寮鄉志》的記載其實與廟史的記載有相通之處,鄉志中的信眾及可能就是指為神像加裝金身的工匠。
註8. 此據廟史的說法,但並未說明是否為揭陽的三山國王廟就是指揭西河婆鎮的三山國王霖田祖廟。又廟史說當廟方到揭陽的三山國王廟聯誼時「頓覺」兩廟所供俸的神像面容「幾告相同」,因此更加認定廟方供奉的神明是三山國王。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