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五股西雲寺

閩籍汀州客民及粵東潮州、惠州、嘉應州客民在康熙末年渡台開墾,在台北平原的拓墾的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腳色,而後因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開始長達八年的閩粵分類械鬥,致使客民變賣產業移出台北平原,轉向桃竹苗地區發展,因此造成近代台北平原地區客家人消失的現象。註24.

乾隆年間西雲寺的捐建是以汀州客屬貢獻最大。以汀州永定籍貢生胡焯猷,結合林作哲與胡習隆而成的「胡林隆墾號」,出資募佃開發今日五股、泰山、新莊、丹鳳一帶沿山平原的土地,西雲寺所在即是「胡林隆」之墾地,也是胡焯猷、林作哲等所捐獻土地並籌措興建。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西雲寺得到了當地加里珍庄的劉姓粵籍墾戶捐獻的田園。註25. 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捐資重修西雲岩、並「施捨埔園及山下渡船為香燈費」的「業主劉建昌」,就地緣、族裔與姓氏來說,都應與「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業戶,即開拓加里珍庄、樹林頭庄等地之劉和林、開鑿萬安圳的劉承纘(劉和林之子)所組成的拓墾集團─饒平劉姓客屬有關。一則「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為開拓當地的大業戶;一則劉承纘至少有一子名為「劉世昌」,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時乃是西雲巖當地「加里珍業戶」,註26. 「劉建昌」為劉姓,與劉承纘之子「劉世昌」姓名相近,亦為當地之「業主」,「劉建昌」與「劉世昌」的關係,註27. 不言可喻。至於碑文中其他的劉姓捐獻者,大概是劉氏的佃戶,與劉世昌有血緣宗族關係,註28. 如此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重修西雲岩捐獻最多的劉捷文(捐銀百弍),恐怕也是饒平客家人。因此西雲寺早期的歷史,與汀州、饒平的客家人密不可分,而後清中葉道光時的閩粵分類械鬥造成客民外移,西雲寺遂改由閩南人護持。註29.

西雲寺與客家的淵源還可由下列幾點看出:
1. 有傳說稱西雲寺的由來乃是源於廣東饒平上饒的西岩寺。謂饒平劉姓渡台拓墾時將上饒西岩寺的香火攜來台灣,初在家中祀俸,後結盧祭拜,俗稱「獅頭巖」,後來方有福州鼓山省源渡在興直靈龜山「獅頭巖」開闢道場,繼之才「胡林隆」獻地建寺。而「西雲寺」之取名緣於當時「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墾號之饒平劉氏將「西岩寺」香火名為「西雲岩」。註30.
2. 在民國八十五年的古蹟修復中,施工單位拆除屋面後發現正殿屋瓦是以黑瓦呈現,顯然早年是以黑瓦當為其主要建材,與一般閩南建築習用紅瓦不同。因此修復調查單位認為黑瓦與「西雲寺早期之興建係由客家人所主持,似乎有相呼應之關係,可作為間接證據」。註31.
3. 正殿的大木結構,採用客家建築常見的雙脊檁。
4. 散落寺埕的石柱珠,部分遺有文字鐫刻,包括劉建昌等字樣,可知應為嘉慶十六年重修之物。註32. 而劉建昌與開發五股、新莊平原的饒平客屬劉和林、劉承纘應有鄉黨宗族關係。
5. 西雲寺正殿正後方的土地公廟,原本稱為「伯公壇」,乃是民國六十三年天賜師主持下改建。註33. 伯公與土地公意涵相同,只是伯公乃客語用法,如此似乎也反映證明早期西雲寺的興建與客家的緊密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24. 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頁376。
註25. 參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381。此業主應為開拓加里珍庄、樹林頭庄等地(今五股區域),立業戶名號「淡水加里珍等庄業主劉和林」的劉和林、劉承纘父子(饒平客屬)。劉和林父子在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時便已向武朥灣社原住民購地開墾,位置就在新莊平原北端的五股一帶,但劉和林似乎涉入「豎旗造反」事件在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遭正法,其子劉承纘於乾隆廿六年(西元1761年)至石頭溪(今樹林柑園)開鑿萬安圳繼續拓墾新莊平原。參見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灣開發史研究》,頁368-371、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48、49。
註26. 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48、53。
註27. 據古地契資料,劉世昌以「加里珍業戶」的身分在乾隆四十三年 (西元1778年) 底、乾隆四十五年 (西元1780年) 兩度與武朥灣社原住民簽訂土地契約,但至嘉慶八年的土地契約,劉建昌似已取代劉世昌的地位成為萬安圳及加里珍等庄之業主。而劉和林至少有劉承纘與劉承傳二子,似不應僅有劉世昌一孫,而劉建昌從姓名字輩上來看不無是劉和林的後代,與劉世昌同宗同輩的可能性,且潮州饒平劉姓業戶的頭人可能在乾隆末、嘉慶初期由劉世昌移轉為劉建昌。資料參見尹章義,《新莊志 卷首─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頁67-71、75、76、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頁48、53、55。
註28. 尹章義,《新莊志 卷首─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頁68-71。
註29. 此可由西雲寺嘉慶、咸豐、光緒的三塊古碑上的人名姓氏看出端倪。嘉慶時的捐獻劉姓佔了很大的比例,推測其為饒平客屬;至咸豐年間的「全厚福季」碑文,雖可能還是客屬族群所組成的神明會,但劉姓人士僅佔五十四人中的六人;到了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的碑記則以閩南陳姓為多,劉姓、游姓僅佔全部四百廿人中的五人。如此可觀察在約七十年間新莊、五股的氏族與族群已有很大的變異。參見陳宗仁、黃子堯,《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頁64。
註30. 不過此說不見於相關方志等文獻資料,可能傳於饒平劉姓宗族中,待考。
註31. 梁明昌主持,《臺北縣第三級古蹟五股西雲寺修護工程工作報書暨施工紀錄》頁47。
註32. 梁明昌主持,《臺北縣第三級古蹟五股西雲寺修護工程工作報書暨施工紀錄》頁6。
註33. 梁明昌主持,《臺北縣第三級古蹟五股西雲寺修護工程工作報書暨施工紀錄》頁7。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