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廟宇

五股西雲寺

西雲寺,又稱「西雲禪寺」,舊名「西雲巖(岩)」、「外巖」或「大士觀」,註2. 為一古老而傳統的佛教叢林,現仍有僧團駐錫維持,為新北市定三級古蹟,主祀觀音佛祖,也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最常見到的佛教神祇,一般常民對祂有多種稱法,如「觀音」、「觀音媽」、「觀世音」、「觀音大士」、「大士」、「慈航大士」、「白衣大士」、「觀音佛祖」等,所指均同。在傳統的佛教教義中,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註3. 為襄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發願度一切眾生,而以各種菩薩相現身。在明清以來中國的漢化佛教與民間信仰雜揉的淨土文化傳遞下,成為慈悲為懷、聞聲救苦、救苦救難的化身,也因為祂具有母性慈暉的性質,所以造像絕大多數以慈悲博愛、度化一切有情的中國女性母親的形象出現。明清以來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已深入常民的社會文化中,致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俗諺。

現在西雲寺正殿內殿共有四尊觀音佛祖神像,其中主神像較大,為金身女像傳統造型。左右有金身善財、童女神像立於兩側。主神像前供有一尊瓷尊釋迦摩尼佛;神龕後方牆上則立有多尊羅漢尊者。在內殿左右側另有兩供桌,分別奉祀韋馱、伽藍兩護法。其中伽藍護法的造型是以關公的造型呈現。註4.

整體來說西雲寺的神像都頗新、以金漆金身為主,給人金碧輝煌之感,可能都是民國八十八年古蹟修復後之物。實際上西雲寺在民國八十五年古蹟修復之前,西雲寺右護龍(偏殿)尚有供奉民間佛教的神祇「註生娘娘」,現已廢;寺正殿後方有一土地公廟,乃民國六十三年改建,原先是一「伯公壇」。

西雲寺的佛教法脈屬於臨濟宗,傳自福州鼓山湧泉寺,第一代開山祖師為省源、第三代住持建平、註5. 第六代住持為翁善。大正三年 (西元1914年),寺方管理人陳養源(曾任當地觀音坑庄長,同時亦任凌雲寺管理人)邀集地方人士,委請凌雲禪寺本圓法師接掌住持、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由本圓弟子覺淨法師繼任住持,覺淨於是年編入臨濟宗妙心派僧籍,因此西雲寺之法脈遂改歸日本臨濟宗京都妙心寺派,註6. 可能至光復後悟明長老接任住持,日本法脈體系方褪去。重建後的西雲寺回歸傳統佛教叢林,其寺院之基本格局為類三合院,無拜殿、三川殿和四垂亭,以供僧侶修與居士參學的場所為主,而民間參拜則為次。目前寺方出家人均為尼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2. 該寺主祀之觀世音菩薩民間又稱「大士」,故西雲寺又稱「大士觀」;而在西雲寺建廟之前,乾隆初已有凌雲寺建於興直山(八里坌山)內,因此凌雲寺被稱作「內巖(岩)」,西雲寺被稱為「外巖(岩)」。由於興直山有此兩大祭祀觀世音菩薩的名剎,遂因此稱為「觀音山」。
註3. 「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與其左右的兩協侍,左為觀世音菩薩,右是大勢至菩薩。
註4. 宋代之後道教信仰的關羽漸形成佛教「伽藍」護法的象徵,蓋相傳關羽受了智顓或普淨大和尚的點化,而成為寺廟護法的伽藍。
註5. 省源於嘉慶廿年 (西元1815年) 圓寂、翁善於咸豐六年 (西元1856年) 圓寂,兩人俱葬於寺旁,現上山道路邊(五股示範公墓)。
註6. 尹章義、洪健榮、葉志杰,《續修五股鄉志》(台北:五股鄉公所,2010),頁381、382。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