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 農曆春節

農曆春節

口彩與忌諱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例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大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祥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在此時刻特定的環境裡,瓶子表示平安,金魚表示富裕,桃子表示長壽,瓜蔓表示延綿,好日子天長地久,馬蜂與猴表示封侯加官,雞與菊花表示吉利吉祥。在這歡樂的時節,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來圖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頓時也閃閃發光。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徵吉利的種種習俗。拜年、賀歲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大家都要「賀正」,也就是互相拜年的意思。祀神祭祖後,全家大小在廳堂聚集,由晚輩向長輩拜年,年齡小的向年長的拜年。然後,出外拜訪親戚朋友,道賀新禧。在拜年時自然說些吉祥話,如「恭賀新禧」之類的詞句。小孩來拜年,還要給「壓歲錢」。俗語說得好:「平日無來往,新年拜個年。」拜年也叫做「賀年」,是不拘親疏遠近的。從初一到人日,你到我家,我到你家,滿口吉祥,一臉歡笑,你打拱恭喜我,我也作揖恭喜你,你給我孩子「紅包」,我也給你孩子「紅包」,這就叫「拜年」。根據考證,拜年習俗起源很早,唐元鎮八日詩云:「富貴祝來何所遂?」宋陸游詩云:「行人相賀新年健。」是在唐宋賀歲已甚流行,到了明朝始發展成為拜年的習俗。明朝陸容菽圓雜記載:「京師元旦日,上至朝官,下至庶民,往來交錯道路,互祝恭喜,謂之拜年。」所以人們至今還保留歲首見面互相拜年的遺風,不是無故的。依照舊規矩來說,初一到初五拜本家近族,初三是黃道吉日,要拜內親外戚,初五到初十是普通應酬,但在生活緊張繁忙的現代,最多只有三天或五天的春節假期,拜年時間大幅縮短,交換賀年卡代替已成俗了,最近幾年更開始利用電話拜年賀喜。不過,無論如何,這逢年行躬作揖的拜年作風,是包含著熱情交流和尊敬的意思,只有積聚四千多年悠久文化。春節期間,「恭喜發財聲不斷,這要談到我國的財神。」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光明〈也稱「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鬚,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師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並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噴春、搖錢樹台灣地區鄉間地方,從初一「開正」到初五「隔開」的五天裡,時常會有由三、四人所組成的鼓樂隊,一人打鼓,一人打鑼,一人吹嗩吶﹝形如小喇叭的黑色樂器﹞,到各戶人家吹奏「天官賜福」、「滿堂春」等吉祥曲調,這就是俗稱的「噴春」。台語「春」諧音「餘」或「剩」,故「噴春」就是希望「吹出年年用不完的錢財,並有剩餘可以存起來。」有時,另有一人雙手操著﹁布袋戲木偶﹂,配著音樂,演「八仙過海」、「千金送子﹂等短劇,各戶人家也為討個吉利,便拿紅包賞給他們。也有一些乞丐,手裡拿著一把榕樹枝,以紅絲線穿著銅錢,弔在枝上,在各戶門前,唸些吉祥話,如:「新年大發財,錢財滾滾來。」或「一錢分,年年春(剩餘),狀元子,舉人孫」,或「錢樹搖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然後伸手向主人要「紅包」,這就是「搖錢樹」。另有一種跳加官,這是把一個小小的不倒翁放在剖開的短竹片中,一頭握在右手,另一頭抬高,不倒翁即翻入來,即念:「加冠跳入來,年年升官
發大財」,再把竹片一頭放低,隨即不倒翁翻出去,念:「加官跳出去,恭喜全家好運氣」,然後向主人討紅包。

請春酒
從前的農業社會時代,由於平日大夥兒都忙於農事,除了婚喪喜慶,親友們很少有機會在一起餐飲聚會,所以就只好利用農忙過後的這段春節期間,請親朋好友到家中用餐,順便敘敘舊,這就是「請春酒」,而這也是年節習俗活動之一。這種請吃春酒的習俗,中國各地到處都有,而且甚至還有一天趕場吃三、四回的春酒,倒是更加深了新春歡樂喜慶的氣氛。可惜的是,近數年來,由於工商業的發達,經濟的高度發展,國民平均所得也逐年不斷地增加,這種工商業社會,科技文明的不斷刺激,使得人民的生活水準已不再像往昔農業社會時期的傳統景象一般。從前,大家的生活比較貧困,也因此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所以通常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吃得到雞鴨魚肉,而現在呢?不僅三餐都吃得到了許多鮮美的佳餚,甚至還吃膩了、吃怕了呢!而且,由於工商業的活動頻仍,使得人們繁忙不堪,步調也日漸加快,甚至更為了交際應酬,而應接不暇,所以也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和親友們聯絡感情,而使得彼此的情感不再和過去那麼熱絡、親切。這些都是大家對過年過節的心情逐漸淡化的原因,也因此使得過年吃春酒的習俗越來越淡。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