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年節習俗 > 農曆春節

農曆春節

祀神拜祖
是日男女老幼,穿上新衣,由長輩向天地四方焚香禮拜。事先要把供案備好,案上放的不外鮮花、燭台、香爐和祭品等,吃完早後,就要行香寺廟。還要在家堂案桌上備齊各種供物,由家長率領全家大小點燭焚香,依次向祖先禮拜。
拜年─正月初一這天大家都要﹁賀正﹂,也就是互相拜年的意思。祀神祭祖後,全家大小在大廳集合,由晚輩向尊長拜年,年齡小的向年長的拜年。然後,出外拜訪親戚朋友,道賀新禧,在拜年時自然說些吉祥話,如「恭賀新禧」之類的詞句。小孩來拜年,還要給「壓歲錢」。

吃齋
台灣鄉下農村,元旦當天,家家戶戶都在吃素,年長的人並誦佛經和道經,象徵以虔誠的心理在迎接新的一年。以上的元旦年俗,有些人保留,現代人過春節,最流行的年俗是祭祖、拜神、拜年、吃年糕和放爆竹。

春聯的起源
貼春聯,是中國人過年的一件大事,代表歲暮更新的意思。在我國,地不分東西南北,每一角落,無論衙門、寺廟、民宅大門、廚房、房間、廁所等入口處,都會貼上各式春聯,這便是所謂的「除夜更春帖」。在繁華的都市裡,也許並不覺得,但在鄉下,老舊的民家房子門口,一換上了鮮紅色的春聯,的確很有新年的氣息。春聯,又叫春帖,它的起源並不十分詳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忽然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而且朱元璋本人還微服出巡,觀看各家的春聯引以為榮。獨見一家門上沒有貼春聯,追問之下,才知道這一戶是以閹豬為業,還沒請人寫,朱元璋聽後,馬上派人取來文房四寶,提筆便寫道:「雙手擘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立意措詞都極為詼諧,也適合這戶人家的行業,後來這家主人知曉這是皇上御筆後,視為家寶,甚至供奉起來,據說這便是春聯的由來。實則五代蜀主孟昶的歲除日題桃符版「新歲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應算是最早的標準春聯了。但現今書寫在紅紙上對聯形式的春聯,恐怕是在明代末期,隨著文人流行書寫對聯之後,才大為盛行。

雄偉的驅邪門神
早在禮記曲禮中就有祭祀門神的記載,可見門神信仰的傳承是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但是這又是古人以為萬事萬物都是鬼神的一種信仰表現而已,認為鬼神是有靈性、靈氣的,所以必須經常膜拜鬼神,以祈求降福禳災。直至漢代之後,門神才有了變化。他已不再只是一個空冷、抽象而無名稱的神,並且,人們也開始有了在門扉上繪製神像的習俗,以驅邪逐鬼。根據考證的結果,在西漢時代,因廣川王生病,所以就找來畫匠在殿門上畫著古代勇士成慶的神像,以驅鬼避邪。這時候的神像是穿著短上衣、寬大褲子,而手拿著長劍的,而這成慶也就是最早的門神了。後來,也有人畫荊軻的神像在門扉上,而南北朝時期,人們又將門扉上改繪成神荼、鬱壘兩位門神,唐代的門神卻又改成秦叔寶和尉遲恭。據載,神荼是據守在東海邊的度朔山上,而鬱壘則是守護在東北方眾鬼出入的鬼神關上,只要讓他們遇上那些兇惡的邪鬼,他們便會用葦索將之捆綁,拿去餵老虎。所以人們以為邪魔妖怪怕神荼和鬱壘,於是便在門扉上畫這二位大將的神像,以驅除邪鬼。因此,神荼和鬱壘便一變而成為受人尊敬、邪鬼懼怕的門神了。而唐朝的門神之所以換成唐太宗手下的兩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根據記載,乃是源於魏徵斬龍王的故事。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