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 一般漢人民間信仰

觀音娘

觀音信仰源出於佛教,《法華經‧普門品》,謂觀音有三十三現身,並繪現身圖像。其圖像中之相關物件之描繪內容:有以楊柳、持經、龍頭、圓光、白衣、遊戲、蓮臥、瀧見、施藥、魚籃、德王、水月、一葉、青頸、威德、眾寶、延命、岩戶、能靜、阿耨、阿摩提、琉璃、葉衣、多羅尊、蛤蜊、六時、普慈、馬郎婦、合掌、一如、不二、灑水、持蓮等型態之觀音圖像。另外觀世音傳中亦謂觀音化身不一,現相各異,致有送子、千手、千目、千腳、十一面、馬頭、如意輪、不空釣、高王等各種觀音顯像。 註2.台灣地區觀音信仰中,常見的︰有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彩繪之像。

一般而言,由於觀世音菩薩有多種化身,因此其造像的性別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轉變。觀音傳說與造像,在原鄉印度與宋代以前,神像全為男身,宋代以後才出現仕女形象,並逐漸變成主流,此轉變與佛教的中國化有關,更因經典與傳說,使得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慈悲應化」的願力,深入民心。

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觀世音的傳說也隨之本土化,相傳觀世音父為妙莊王,母為寶德后,其姊為妙音、妙元,觀音為第三女,名妙善,係慈航降生,救世間萬劫,於蛻變凡胎後,經東海普陀山落迦山轉往中原,普渡眾生。是故,民間之施藥、馬頭、持蓮、千手等觀音稱號,皆為普濟眾生時之現相, 註3.也因此相傳浙江普陀山,為觀音菩薩的道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臺北:仇德哉,1985),頁213。
3. 同上註。此觀音信仰與妙善公主的傳說關聯的說法應出於宋代的《香山寶卷》。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