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伯公/土地公

現在一般伯公/土地公神像,多以眉髮皆白、慈眉善目,這可能與宋郭彖《暌車志》所載:「劉知常襄陽人,始生皓齒赧面,俗謂之社公兒其解謂眉髮白如社公然」的土地伯公形象有關。不過台灣地區早年的伯公/土地公,往往因陋就簡,祠廟矮小、「家徒三壁」,神像常僅是一「福德正神之位」的石製或木製牌位、甚或有更簡樸的僅用一塊石頭替代,類似的簡陋土地伯公祠,在台北近郊山區亦不罕見。後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不少土地伯公廟在民國六、七十年代藉由信眾的發跡而改建,並新增土地伯公神像崇祀,這些土地伯公神像造型多半是如上述般之慈眉善目的老者,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富人樣貌,多右手掌龍杖,左手持元寶、如意、銀錠等,強調其兼理財務的職責。註5. 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坐騎,如騎馬、騎虎、騎龍、騎麒麟。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此外台灣地區的土地伯公神旁常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但不一定每個土地祠都會有如此般雙雙對對的神祇供奉。

部分土地伯公的供桌下會供奉一尊虎爺,可能與台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或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有關。常民文化認為虎爺能「咬鬼鎮邪,也會咬錢納財」,因此也算是招財的神祇。

在傳統民間信仰中,土地公神格位階偏低,是僅掌理一村庄、聚落的「社神」,其神力在於保佑庄民平安、莊稼豐收、不受疾病災禍侵擾等,是一般最常見的漢人信仰,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不過在近代工商業發展下,人與土地的關係改變,鄉村轉化成都會,社會職業結構產生變化,農業式微換作工商服務業當家,社會風氣亦轉趨功利化,傳統土地公的信仰受到社會變遷的挑戰,但土地公傳統的信仰中保境平安、祈福之功能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是常民所祈求的,因此現代的土地公廟信仰之重要性或許不再,但也不至於斷絕。尤其一般漢人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下,對掌理四境的土地福德正神,也衍伸出「財神」的神格,因此現代的工商社會仍崇信土地公,且不乏有土地公廟以「求財」作為主要號招。從傳統農業「社神」衍化成工商服務業的「財神」,這未嘗不是土地公信仰的現代化肆應。

此外,在台灣的墓區,也常可見到作為墳墓守護神的土地公,顯然的這應是從守土的后土概念衍變而來,通常這類的守墓土地伯公的造形是右手拿柺杖,枴頭綁著個葫蘆,左手拿金元寶,希冀其能守護墓園四境不受盜墓、濫葬等侵擾,部分大型的墓園、納骨塔還會豎立大型的土地公立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彭紹周,《臺灣道廟誌,第三輯》(臺北,中華道教文化服務社,民國78年),頁32。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