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信仰文化 > 臺灣客家宗教信仰 > 一般漢人民間信仰

女媧娘娘/天穿日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載錄「天穿日」,是目前所查閱最早的資料。其書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線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至宋代李覯《盱江集》卷卅六有詩〈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謂:「媧皇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註11. 明代楊慎《詞品》則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註12. 如此可知「過天穿」的傳統在中國文化裡自東晉便有,宋代似乎最為興盛,而近世則漸亡佚,而成為較不重要、或部分地域及族群的文化傳承。

傳統上,天穿日也常被稱為「天倉」與「天川」。而從「過天穿」的文獻,也可看出傳統對於「何日補天穿」,則至少有正月十九、廿、廿三、卅日等四種計法: 註13.

1.以正月十九日為天穿者。如《廣東花縣志》:「烙糯粉 為圓魂,加線穿其上,龍之補天穿」、《廣東通志》卷 五十一:「十九日掛蒜於門以辟惡,廣州謂為天穿日, 作餺飥禱神,曰補天穿」。

2.以正月廿日為天穿節者則較為普遍,如前述王嘉《拾遺 記》的「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

3.以正月廿三日為天穿節者,如前述楊慎《詞品》「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明代陝西《朝邑縣志》〈風俗〉:「正月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

4.以正月卅日為天穿節者,則見《御定佩文韻府》卷十六 之八:「《荊楚歲時記》江南風俗謂正月三十日為補天 日,以紅絲縷繫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一枚 煎餅補天穿」。 註14.

因此,我們可以說「天穿日」在中國南北各地有著多元的傳承,它不但不是客家人所特有的傳統文化, 註15.且即便在客家區,「補天穿」的傳統也不見得一致,甚至南臺灣六堆地區更無此傳統。是故,有「全國客家天穿日,六堆人是目汁流」的打油詩出現。註16. 這點也可以從早年的歷史文獻的報導來印證: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天穿日」的傳統似乎確實僅流行在竹苗地域,以竹東為中心的客庄,並常藉此來舉辦年度之客家山歌、民謠的比賽,而不及中、南部。註17. 至於為何臺灣不同地域的客屬族群,對「天穿日」有著迥異的文化習慣,是否與原鄉的源流有關係,則尚待進一步論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詩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此許多文獻誤以此詩為李白所做,可能是因李覯字泰伯,而易為李太白之誤也。
12.以上參見卓玫君,〈食事〉,《聯合報》(台北:2012年1月17日),版D3。
13.參見大方,〈大方家雜鈔天穿節〉,《聯合報》(台北:1954年2月23日),版6。 
14.此正月卅日為天穿日的說法有疑義之處。按所見《荊楚歲時記》內似未有正月三十日、或補天日之條目;蘇東坡似也未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詞,疑《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之《御定佩文韻府》所徵引之文字有誤。
15.如臺灣的閩南人雖不一定均有過「天穿日」的傳統,但卻有些相應的習俗:如泉州人的「七寶羹」、漳州人的煎「餉耗」──乾圓仔,且有論者認為這兩樣傳統且保留了晉代遺俗。參見簡榮聰,〈民俗的今天〉,《聯合報
(台北:1995年2月6日),版30。
16.見陳石山,〈天穿日訂為全國客家日的爭議〉,《客家雜誌》260期(臺北:客家雜誌社,2012),頁11。
17.這裡從「聯合報系」「聯合知識庫」的歷史報導,以「天倉」、「天穿」等詞彙交叉尋找,而得出的結果。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